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地下害虫.应在小麦播种期进行土壤处理或用杀虫剂拌种防治.可选用辛硫磷、甲基异柳磷等高效药剂.为确保防效,药量要用足、用够.每亩地用50%辛硫磷乳油1千克,加10倍水,拌细土20~30千克,于犁地前均匀撒施于地表.小麦拔节初期是金针虫危害盛期,发现死苗时,可亩用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3千克拌细土10千克,顺垄撒施,然后划锄;或用50%辛硫磷乳油800~1000倍液,株灌150~250毫升,顺垄逐株浇灌;或用48%乐斯本乳油300~400毫升,兑水150升喷湿地表,也可浇地时随水施入,防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一、地下害虫、吸浆虫的防治 1.土壤处理。在多种地下害虫混合发生区或单独严重发生区要采用土壤处理进行防治。为减少土壤污染和避免杀伤天敌,提倡局部施药和施用颗粒剂。每亩用3%辛硫磷颗粒剂2~2.5千克于犁地前均匀撒施地面,随犁翻入土中。也可用50%辛硫磷乳油,每亩用量250毫升,加水1~2千克,拌细土20~25千克配成毒土施用。  相似文献   

3.
1.多效唑。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成200毫克/千克的溶液。每5千克麦种用此溶液1千克拌种,拌种后堆闷4小时,并翻拌4次,然后摊开晾后待播。它可使幼叶宽度厚度增加,促进根系发达,增大根冠比,增强生理活性和抗倒力,从而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粒数和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河南科技》2006,(18):12
1.多效唑.用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加水稀释成200毫克/千克的溶液.每5千克麦种用此溶液1千克拌种,拌种后堆闷4小时,并翻拌4次,然后摊开晾后待播.它可使幼叶宽度厚度增加,促进根系发达,增大根冠比,增强生理活性和抗倒力,从而增加单位面积上的有效穗数、粒数和粒重,达到增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正> 金针虫是危害麦苗的主要地下害虫,专咬麦苗根系,导致麦苗枯死,如不立即采取有力措施,麦苗将遭受灭顶之灾,使成块成块地里呈现虫害,麦苗枯死。过去采用“甲基异柳磷”、“辛硫磷”等农药和麦麸拌在一起撒到地上,或兑水喷施药剂,效果不太理想。实践证明,在用药液喷麦苗时把喷雾器的喷嘴取下,换上20  相似文献   

6.
<正> 1.种子和土壤处理。一是在播种前每10千克种子用适乐时20ml+清水200克稀释搅拌包衣,以防苗期和拔节期各种病害的发生。且种子发芽出苗早、齐、壮。二是亩用3%的辛硫磷颗粒剂或3%甲基异柳磷颗粒剂2.5—3千克+细土15—20千克拌匀在犁后均匀撒施,可有效防治地下害虫的危害。 2. 合理施肥,精细整地。据  相似文献   

7.
粗缩病粗缩病是由灰飞虱等传毒昆虫传播的病毒病.预防该病应首先搞好传毒昆虫的防治,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防治方法:①用50%辛硫磷乳油与20%病毒AⅡ号均按种子量的0.2%混合拌种.  相似文献   

8.
<正>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其病菌主要是禾谷镰刀菌。它的发生与发展与当地菌源积累数量、气象因素、农业措施相关。它主要发生在气候湿润多雨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北方大面积发生是历史上罕见的。有的地方多因不协调、工作失误,造成损失。小麦得病后,一般减产20%左右,严重地块病穗会超过90%,基本绝收。它不仅导致大面积减产,影响种子质量,降低出苗率,而且人畜食病麦后还易中毒。麦种带  相似文献   

9.
1.种子处理。改变过去自留种或串换种子的习惯,及时进行品种更新。播前晒种2-4天,种子处理前1-2天脱壳。然后,将选好的种子放入30℃温水中浸泡4小时。浸种完成后,每公斤种子用钼酸铵1.2克,加90%敌百虫粉4克湿拌,随拌随播。  相似文献   

10.
进口拌种剂卫福的应用驻马店地区种子站张明辉,冯运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作物种子的各种拌种剂在现代农业中已成为种子生产标准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众多种子生产、经营单位所重视。卫福200FF是美国产高效低毒内吸广谱拌种杀菌剂(真菌)。种子经过卫福...  相似文献   

11.
发生规律:稻瘟病从水稻苗期到穗期都可发生。病菌在种子和稻草上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后,即可引起苗瘟。病菌随风雨传播到水稻的叶、穗、茎等部位后遇到适宜的温度即可萌发。此病菌在气温24℃~28℃,湿度大(相对湿度90%以上)时最易生长。因此,灌水过深,氮肥过多,会加重此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正> 小麦“三合一”拌种技术,是我县农业科技工作者在探索小麦高产途径中,根据本地土壤养份状况和小麦生产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创造性研究出的一项小麦增产新技术。它综合了国家科委和农业部重点推广项目——微肥和增产菌的优点,又加入辛硫磷等防治小麦地下害虫,具有用工少,投资小,见效大的特点。这项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后,取得了极为显著的增产效果。它的推广应用使我县小麦产量打破了1984年以来的徘徊局面,连续几年超历史最高水平,荣获省夏粮生产先进县。从而使我县小麦产量水平由低产水平发展到中产向高产的过渡阶段。目前这项技术已被我县农民普遍采用。1991年全县种麦  相似文献   

13.
1.出土管理.幼苗出土后,要勤检查、多观察,发现地上、地下害虫如地老虎、金龟子、食心虫等,要及时喷药、灌根、诱杀.喷药、灌根最好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诱杀可用敌百虫拌麸皮均匀撒于幼苗周围.  相似文献   

14.
1.出土管理。幼苗出土后,要勤检查、多观察,发现地上、地下害虫如地老虎、金龟子、食心虫等,要及时喷药、灌根、诱杀。喷药、灌根最好使用高效低毒农药,诱杀可用敌百虫拌麸皮均匀撒于幼苗周围。  相似文献   

15.
<正> 开春随着气温的回升,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开始活动,为害小麦根茎;灰飞虱,红蜘蛛等吸食性害虫,也开始为害小麦植株;全蚀病、纹枯病应注意防治。一旦发现病虫危害,就要及时除治,尽快消灭,防止蔓延为害。 1、防治地下害虫。小麦返青后,当田间死苗率达3%时,立即施药防治。可采用撒毒土,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公斤,对细土30-40公斤,拌匀后撒于行间并锄入土中;撒毒饵,用5公斤麦麸或饼粉,炒香后,加入适量水和40%甲基异柳磷乳剂或5%“1605”乳剂50克,拌匀后,于傍晚撒在田间,每亩撤2-3公斤;浇药水,每亩用40%甲基异柳磷乳剂或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兑水750公斤,顺垅浇施。防治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姜芃 《河南科技》2009,(7):17-17
粗缩病 粗缩病是由灰飞虱等传毒昆虫传播的病毒病。预防该病应首先搞好传毒昆虫的防治,力争把传毒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防治方法:①用50%辛硫磷乳油与20%病毒AⅡ号均按种子量的0.2%混合拌种。②在玉米2~3叶期,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克加20%病毒AⅡ号80—100克或0.5%粗缩杀星水剂40~50毫克,兑水喷雾,以防治灰飞虱,预防病毒病。  相似文献   

17.
黄腐酸类物质在农业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化媒是煤矿生产的废煤,总储量达618.7万吨。将风化煤制成黄腐酸,不仅减少了占地和污染,又可发展农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现将黄腐酸类物质的应用报道如下。1、玉米拌种剂以黄腐酸为主要原料,经复配而成,具有杀灭地老虎、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作...  相似文献   

18.
<正>1.种子消毒 种子消毒有3种方法:①用45℃水搅拌烫种5分钟,或用5倍于种子量的45℃水搅拌烫种至25℃;②用相当于种子量的0.3%的瑞毒霉拌种;③用0.1%高锰酸钾溶液浸种15分钟,再用清水洗净。  相似文献   

19.
邹长安  唐炜 《河南科技》2013,(11):195+271
对于苗圃苗木产生破坏性作用的病虫害,主要指的是苗圃的地下害虫,他们通过取食苗木的种子、幼根以及嫩径,给苗木带来致命性的破坏,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苗圃的缺苗和断垄,直接影响苗木的产量、品质和市场供应,可谓是林业生产上最具有破坏性的劲敌。而且,这些地下害虫种类众多,科目复杂,给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本文针对以上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指出了"对症下药、群防群治、防患于未然"的防治思路,提出了一些防治病虫害的措施,以期对苗圃的苗木保护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夏播期地下害虫防治技术平顶山市植保站杜云萍,刘海瑛地下害虫主要为害农作物地下部分的种子、根、茎和地上部靠近地面的嫩茎。其种类多,食性杂,分布广,为害重。由于它潜伏为害,不易及时发现,为害期比较长,因而对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很大。随着玉米、花生、大豆等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