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农村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未能同步发展,主要是乡镇企业分散布局造成的,但乡镇企业的分散布局有其必然性,人为的使其集中难中成效,应该从乡镇企业自身的特点出发,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使其自然聚集形成新产业区,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同时借助企业之间的网络联系将小城镇纳入城镇网络体系中,带动城镇网络体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既是我国实现持续经济增长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也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重庆市1996—2010年的数据建立动态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重庆市工业、城市服务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农业、建筑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有促进作用,但相对较弱。进一步发展农业经济,使得更多的劳动力从农村解放出来;大力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使得第三产业能够吸收更多的劳动力,是解决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轨迹和布局的变化以及今后发展趋势.论析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方面的变化,乡镇企业的布局也由分散趋于集中.展望未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过去的管理体制已经不利于乡镇企业的发展,不利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因此,要加快我省乡镇的发展,必须深化农村改革,推行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是股份制特点与合作制特点相结合的新机制,既有资本的联合,又有劳动者、技术、技能等生产要素的联合。这是深化农村改革的成果,也是中国农民的一个创造。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农村实行过合作制,对当时的生产力起过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仅偏重于劳动者的联合生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引进了先进发达国家的股份制,在工业方面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是主要表现为资金的联合。要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发展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5.
农村小城镇建设的战略抉择韩亚珠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是历史的必然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已突出地将农村小城镇建设问题提了出来,要求伴随它的发展进程加快小城镇建设发展步伐,以改变“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过于分散的布局,实现相对集中,连片开...  相似文献   

6.
一、我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基 本情况 目前,全国乡镇企业的总收入已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80%以上,其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40%以上。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全国乡镇企业的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好于西部,沿海优于内地,城近效好于远郊,平原地区胜过偏辟山区。要想尽快打破这种不平衡  相似文献   

7.
乡镇企业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的跨越,但也有许多弊端,尤其是其布局思路上与我国城镇化发展存在着冲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最终确立,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政策,积极推动我国乡镇企业的科学、合理布局,不断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郑强 《科技信息》2009,(33):I0394-I0394,I0375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入,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农村水源的污染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农村水源污染是由农业生产方式不合理.乡镇企业环保措施不足及人们的环保意识薄弱和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多种因素构成。针对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笔者对农村水源污染的成因进行分析,对症下药,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合理规划乡镇企业布局和城镇建设布局,并进行必要的环保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水污染是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好体现。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2000多万家乡镇企业总产值已达3万亿元,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乡镇企业的发展已充分证明,发展乡镇企业是解决我国农村工业化的有效途径,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城乡  相似文献   

10.
村庄布局现状研究作为村庄布局规划的基础和前提。以甘肃省永昌县村庄布局现状为例,对其村庄布局影响因素、村庄变迁动因、布局现状等问题进行研究。现状存在村庄分布零散、规模偏小,土地集约程度低,村庄空巢现象突显,基础设施配套效率较低等问题,现有村庄布局形态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生活的发展。亟需科学推进县域村庄布局调整,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以及集中居住点适度集中,改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镇化进程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繁荣,还产生了一种新型的亚文化群——乡镇企业文化,它是中国农民在改革中不断社会化和备种现有文化的综合结果,它打破了中国农村古老面单一的文化氛围。改革开放十六年来,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乡镇企业文化从稚弱的启蒙培育阶段,正在走向普及发展的阶段。特别是在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关键时刻,如何建立和发展优秀的乡镇企业文化,对  相似文献   

12.
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对振兴农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伴随着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也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汕头市乡镇工业对环境的污染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3.
政策参考     
国家推出乡镇企业小区建设政策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干乡镇企业要园地制宜、合理布局,建设工业小区,集中连片发展等指示,农业部日前出台了《关于引导乡镇企业适当集中连片发展和加快乡镇企业小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意见》强调,这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规划要按照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要求。正确处理好远期和近期、发展和现实、需要和可能关系。小区建设要充分考虑节约土地建片,用一片,成一片,不允许摘"跑马圈地"。同时,小区建设还要从实际出发,提倡多样化,不搞统一模式。今后一个时期,乡镇企业集中连片发展和小区建设的  相似文献   

14.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已超过了半壁河山,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王昭耀副省长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安徽什么时候放松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工业经济就上不去,整个经济就不可能上去。为进一步推动我省乡镇企业依靠科技进步,保证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加快实现其增长方式的转变,笔者在普遍调查了解情况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乡镇企业在我市起步较早,经过第一次创业,现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工业经济的骨干,国民经济的支柱。1995年,全市乡镇企业完成营业收入957亿元,实现利税100亿元,出口交货值8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8%、24.2%和7.7%。在整个农村经济中,乡镇企业占到4/5:在全市工业经济中占到3/4,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到1/2多,乡镇企业提供的税收占全部税收的1/5。在县市区这些比例还要大一些。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的巨变,烟台在全国位置的提高,与乡镇企业的迅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6.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江总书记“4·21”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宝鸡市乡镇企业改革,加快二次创业步伐,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最近,陕西省宝鸡市政协会同市乡企局先后深入宝鸡、岐山等县和20多家企业,对该市乡镇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 从调查情况看,宝鸡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近几年积极发展乡镇企业,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到1997年底,全市乡镇企业已达11.8万户,固定资产原值4.7亿元,实现利税16亿元,发放职工工资17.7亿元,企业总产值占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6%,工业总产值128.3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6%,从业人员60.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来源于乡镇企业。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控制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带来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减轻和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是改善农村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本文系统论述了安徽省乡镇企业的发展概况及其经济结构特征,分析了其环境污染特点,揭示了乡镇企业污染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安徽省乡镇企业污染控制与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得到了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但近年来,乡镇企业的发展呈下降态势,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逐渐减弱.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乡镇企业自身缺乏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因此,大力培育乡镇企业核心竞争力,创造自身的竞争优势是乡镇企业摆脱目前困境、重振雄风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交流     
江西乡镇企业推动全省经济快速发展据统计,乡镇工业的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比例目前已超过60%。截至上年10月底,江西乡镇企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到102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实现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61.2%和119%,各项经济指标均创历史最高纪录。江西省乡镇企业起步较晚,1978年,全省乡镇企业总产值仅8.6亿元。近几年,江西省委、省政府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振兴全省经济的战略重点,制定了一系列促进乡镇企业发展的政策。各地市引导企业增加自我积累的同时,发动社会依次投向乡镇企业,注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总体效益的发挥,在交通、能源、市场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建立工业小区,实行集中连片开发。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立了德安丰林、新干金川等235个乡镇工业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产业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兼业型转移”是现阶段的一种过渡模式,“专业型转移”才是长远的目标模式。在考虑我国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选择时,重点应放在农村,通过农业的发展,将农业剩余劳动力吸引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乡镇企业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