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2 毫秒
1.
科学精神为何物——再答许良英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良英同志批评我的文章约有八千字,我写了大体相当字数的答辩文章,编辑部却要我压缩到两千字。对待争论双方如此宽严不一,是欠公正的。许良英指责我“不知科学精神为何物”。表现在争鸣中的科学精神起码应该要求讲事实讲道理。许良英批评我的文章却违反这种起码要求。许良英说我向人宣称我是全面胜利了。这根本不符合事实,我没有说过这话。1985年11月他在一个会上公开批评我的一篇文章“错误百出”,同月我在写给他的信中根本没有如他所说责备他对我不“费厄泼赖”,不该在我不在场的情况下背后批评我。他的话又完全不符合事实。我在那封信中只要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的自然科学观,特别关注的是他对牛顿的见解。我论证的是,黑格尔的科学观是康德建构主义的一种后期形式。我进一步论证的是,黑格尔的建构主义对意识经验的内容采纳了一种实验进路的形式,其中理论得到阐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熟悉的试错法而得到重新阐述。我最后论证的是,黑格尔对牛顿的批判开始于他的博士论文并贯穿于包括《自然哲学》在内的后期作品,黑格尔批评了牛顿从数学演绎出物理定律的努力尝试,从而正确地拒斥了牛顿不做形而上学的主张。尽管黑格尔式的自然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无根据的与不重要的,但是,经过仔细审视,它就显得是有根据的与重要的。对科学家在哲学上的不成熟见解而言,这种自然哲学在当今与在黑格尔活跃之时一样有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考察了黑格尔在《自然哲学》中的自然科学观,特别关注的是他对牛顿的见解.我论证的是,黑格尔的科学观是康德建构主义的一种后期形式.我进一步论证的是,黑格尔的建构主义对意识经验的内容采纳了一种实验进路的形式,其中理论得到阐述,并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一种熟悉的试错法而得到重新阐述.我最后论证的是,黑格尔对牛顿的批判开始于他的博士论文并贯穿于包括《自然哲学》在内的后期作品,黑格尔批评了牛顿从数学演绎出物理定律的努力尝试,从而正确地拒斥了牛顿不做形而上学的主张.尽管黑格尔式的自然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无根据的与不重要的,但是,经过仔细审视,它就显得是有根据的与重要的.对科学家在哲学上的不成熟见解而言,这种自然哲学在当今与在黑格尔活跃之时一样有用.  相似文献   

4.
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笔者曾与其他四位同志一起,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上发表了“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一文,指出了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的十六条科学性错误。此文的目的即在于严肃学风,使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立足于更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当然,它并未穷尽查文中的所有自然科学错误。此后,查汝强同志随即在同年的《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上发表了“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槿》的答辩”,就这十六个问题一一为自己辩护。随着争论的展开,查汝强同志后来甚至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有关文章中说,“我自己丝毫没有缺乏自然科学根据的感觉。”针对查汝强  相似文献   

5.
“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于1986年第3期《问题讨论》专栏发表了仲维光向查汝强质疑的文章。此后查汝强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与本刊1986年第5期进行了答辩,并点名批评了许良英。本刊1987年第5期又发表了许良英答查汝强的文章;1987年第6期发表了韩增禄评查汝强的答辩的文章。与此同时和前后,《中国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发表了与这一争论有关的文章。我们认为,这场争论贯彻执行了双百方针,有利于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发展。通过己发表的文章,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亮明,论证也已展开,广大读者对争论的内容已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有的同志仍认为有的事实尚需澄清,有的问题仍需争辩。为了节省篇幅,并使讨论更为深入地进行,本刊暂决定作如下安排:(1)以后的答辩、争论文章一般均不超过2,000字,问题集中,针锋相对。别的报刊上已发表过的议论,请勿重复。(2)不发表学术闷题以外的争论。(3)要求争论双方发扬学者风度,相互尊重,措词庄重恳切,不用讥讽、嘲笑或贬低对方的词句。本刊过去在这些方面注意不够,是一个缺点,应该作自我批评。希望今后大家共同遵守,监督执行。  相似文献   

6.
要灵学,还是要自然辩证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问题,一个多钟头里是不可能讲清楚的。我已做了“广告”,要写一篇长文章,在《知识就是力量》上陆续发表。估计有六、七万字。总的题目叫“评两年多来耳朵认字的宣传”。文章写出来,是对还是不对,请大家再来评论。今天我想专门讲讲:人体特异功能的研究就是灵学的一个变种;灵学是一门伪科学;灵学是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是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严肃批判过的,它同自然辩证法是不能同时并存的;我们这个研究会是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参加我们这个会的同志在这个问题上应有明确的立场,要在灵学和自然辩证法之间给出一个明确的选择:要灵学还是要自然  相似文献   

7.
苏联《哲学问题》杂志于1963年第3期上,发表了Г.В.普拉托诺夫和М.Н.鲁特凯维奇合写的文章:《论作为哲学科学的自然辩证法》(见《自然辩证法研究通讯》1963年第1期摘译)。今年苏联《哲学问题》又陆续发表了五篇文章(到第5期为止),对上文提出的有关问题展开了争论。争论的焦点是:自然辩证法能否作为一门独立的哲学科学而存在。讨论中主要涉及到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与体  相似文献   

8.
看了查汝强同志的两篇文章《自然界辩证法范畴体系设想》和《二十世纪自然科学四大成就丰富了辩证自然观》之后,感到非常困惑不解。从表面上看,这些堆砌了大量自然科学最新名词、构造了庞大体系的文章,是在以新的科学成就来丰富和发展自然辩证法  相似文献   

9.
正1956年,在于光远、许良英、龚育之组织领导制定《自然辩证法12年远景规划》时,提出把"数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哲学问题"列为副标题,从而为"自然辩证法"的内涵作了相应的诠释,即其初衷是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武装中国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头脑,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来丰富自然辩证法,同时也强调了对各门科学中的"唯心主义"的批判,但其一大缺点是对当时西方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科学哲学——逻辑经验主义没有涉及。为了落实这一规划,同时在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10.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07-110
先肯定恩格斯与黑格尔的理论渊源,再通过否定黑格尔的辩证法来否定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伯恩施坦如此作为的背后,是其对恩格斯情感的背叛和"批评教育"的不满,是其对资本主义"改良"和对马克思主义"修正"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自然辩证法讲义》(初稿)出版半年多来,得到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以及哲学界、自然科学界许多同志的关心和鼓励,也听到一些宝贵的意见和中肯的批评。这里就编写讲义的目的、内容等问题作些说明。一、为什么要编写《自然辩证法讲义》? 四人帮被打倒以后,广大群众义愤填膺地控诉四人帮破坏和摧残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严重罪行,揭露他们所制造的自然科学“有阶级性”。“是上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文献再挖掘,可见具有19世纪哲学视域的马克思,是要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研究去解决被当时流行哲学所遮蔽的问题,去挖掘黑格尔哲学的根性"问题"。马克思由此看清:希腊哲学精神及其生命力、神学化的理智对哲学的态度、哲学的实践转向、人类知识的真理性和可靠性问题、科学的可靠性和科学对象的真实性问题、自然哲学中辩证法问题。面对马克思的收获,不仅可看见马克思"新自然哲学"的缘起,看到其中包含SSK等现代哲学"特色"思想,还可见有许多"仍被埋没"的启示:如对理解"知识发展的人性标准,运动的两种本质与对象,时间走不出意识世界,马克思与自然辩证法关系"等。  相似文献   

13.
我的一篇小文章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了(见该刊2006年第4期《还学术以神圣性——从导师署名说起》)。发表的缘由是看到该刊关于“中国学术和教育:存在问题与救治之方”的征文,便把自己心中积郁了许久的一点想法写出并邮寄给该刊。  相似文献   

14.
说来惭愧,我真正认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还不足四年时间;只是在1999年,当我成为一名复旦大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时,才知道了她——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我们专业的核心刊物,也是复旦哲学系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被指定的唯一一份权威杂志。所以,尽管若论年龄她与我一样年轻(我出生于1978年),但她却无疑是以成熟稳健的学术权威的长者身份进入我的生命的。 我想,和大多数出生于70年代后期的年轻人一样,当初的我对于“自然辩证法”之类的名词是既熟悉而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报告——自然哲学方向》旨在通过数据统计与分析对近些年来围绕“恩格斯传统下自然哲学”研究做一次综合性的调查,以形成对“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中“自然哲学”方向发展状况的概述。“恩格斯传统下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研究曾是“中国自然辩证法学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由于诸多原因如研究人数减少、学科平台单一和科研立项较少等原因作用下,该研究方向逐渐弱化。但近些年,“恩格斯传统下自然哲学(自然观)”的研究有逐步回升的趋势。在我国日益重视生态问题的大背景下,许多学者从“恩格斯传统下的自然哲学(自然观)”出发,站在多个角度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开展研究,取得了许多科研成果。从未来学科发展与建设角度考量,在集中研究团队、确定研究主题、培养研究人才与搭建多种学术研究平台等方面,都可以有效拓展新时代生态文明研究空间,构建新的问题研究领域和形成新时代该领域的研究话语。  相似文献   

16.
《自然辩证法通讯》(以下简称《通讯》)一直是我喜爱和敬重的杂志之一。但《通讯》也和其它自然辩证法类杂志一样,处在“大口袋”的困惑之中。这一点,集中体现在杂志的副标题上,例如《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有副标题:“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副标题为:“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技与社会”;《通讯》的副标题则是:“联结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纽带,沟通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桥梁”;  相似文献   

17.
写在《自然辩证法在中国》新编增订本前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本书,是1996年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新编增订本.所谓增订,就是较之原书,增加了自那以后到2004年间的文章15篇,保留了原书中的18篇(删去5篇).所谓新编,就是把原书的两大部分,重新编辑为三辑:第一辑讲自然辩证法在中国、在苏联、在北大的历史,为历史篇;第二辑讲毛泽东和邓小平关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论述,为毛邓篇;第三辑是其他文章,为时论篇.  相似文献   

18.
———评徐刚《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张 文 彪(福建省社科院 哲学所,福建 福州 350001)  作为中国历史上“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朱熹,学术界大概没有对之感到陌生的。国内外研究朱熹学术思想的论著数不胜数。但饶有深意的是,作为朱熹思想有机整体一部分的自然哲学内容,除了个别论著有过一些零星阐发和引述之外,鲜有系统、理性的力作。这正是徐刚先生所著的《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得以作为第一本全面阐述和评论朱熹自然哲学思想专著而出版的因由。我得坦率地承认,《朱熹自然哲学…  相似文献   

19.
一年前,查汝强同志在《自然辩证法通讯》上发表专文,要同我公开论战。当时我不打算答辩,因为我觉得,问题很清楚,凡是稍有科学知识和能独立思考的人,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用不着我多费笔墨。但是,由于在科学知识和逻辑思维之外出现了一种更为强大的外来力量。结果是,争论出现了一边例的局面,五、六个报刊上只见查汝强同志一人的文章,而别人反驳的文章一概不让刊登。甚至一  相似文献   

20.
声明     
正本人于2015年5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发表的《论康德对赫尔德活力论与目的论的批判》一文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