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氏孤儿故事演绎成的各种戏剧一直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究其源,一般认为出于《左传》和《史记》。本文通过对史实的考证,指出:《左传》记载较为可信而与“孤儿”无关,《史记》却描绘了完整的搜孤救孤故事。《赵氏孤儿》戏剧、戏曲的产生、发展与中国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赵氏孤儿》是著名的古典悲剧,给人带来悲的世界,但这种悲不是绝望的悲,是一种给人奋发向上的悲。悲剧中既有痛感的体现,也有一种快感在其中。讨论《赵氏孤儿》戏剧的悲剧快感,主要从韩厥两难处境、屠岸贾的过场作用对《赵氏孤儿》加以审美的分析和提炼,从艺术自身的角度看待《赵氏孤儿》方能体会到它长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3.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弧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4.
方媛  王涛 《科技信息》2013,(11):493-493
元杂剧经典名篇《赵氏孤儿》一直传唱至今。从《左传》到《史记》,从刘向《新序》、《说苑》到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徐元的传纪《八义记》、《搜孤救孤》,从中国各个剧种的地方戏到法国伏尔泰版《中国孤儿》,从现当代排演的话剧到陈凯歌电影,经历了不同时代各具特色的艺术家的演译,其中的经典历史人物形象早已被广泛熟知。2011年初,电影《赵氏孤儿》公映,又给这传统历史名剧注入了新的元素,相应的人物的塑造必定有其独特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作家高乃依和拉辛的足音未远之时,承其余绪而写的不少悲剧中,受中国元杂剧《赵氏孤儿》(以下简称《赵》)影响写成的悲剧《中国孤儿》(以下简称《中》),已成为今人耳熟能详的中法文化交流的结晶之一。在中国源远流长的《赵》悲剧,从18世纪30年代流传到法、英等一些西方国家,现今又以改头换面的《中》的悲剧形式回到中国舞台,形成一种影响回返的现象,其运动轨迹呈“循环式”。在这种颇有意思的文化现象中,伏尔泰起了重要的中介作用。他  相似文献   

6.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元杂剧《赵氏孤儿》,来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的话,主要体现在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悲剧的表现形式、悲剧的净化作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以电影《赵氏孤儿》为例探讨历史题材剧本改编理念的演变。历史、历史故事与戏曲、小说、影视有着"史"与"文"的本质不同。不必以历史事实作准绳,来评论、衡量文艺作品的优劣好坏。  相似文献   

8.
不孤的孤儿千百年来,天下孤儿熙熙攘攘,但能混到赵氏孤儿——赵武份上的,恐怕只有凤毛麟角的极少数了,他不仅被写进两千多年前的史书《左传》、《春秋》和《史记》,还被后来元朝的剧作家纪君祥倾情演绎成一部感天动地的著名悲剧。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剧的主要形式——戏曲,经历了周秦以来的长期孕育,在唐宋时期已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发展到元代,便进入了我国戏曲发展中的第一个繁盛阶段,出现了元杂剧。在今存的众多元杂剧中,悲剧占有很大比重,象《窦娥冤》、《汉宫秋》、《赵氏孤儿》等,都是元杂剧悲剧的上乘之作。“元曲四大家”中的前三家都写过不少悲剧作品。元杂剧的悲剧作品多姿多  相似文献   

10.
1990年7月,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南开大学中文系、天津师大中文系、中国剧协天津分会等单位主办的中法文化交流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会上由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演出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这是该剧在中国的首次公演。讨论会围绕着《赵氏孤儿》和《中国孤儿》的比较研究,并延伸到中法文化交流的广泛领域,展开了热烈和有益的讨论。本刊从讨论会所收到的论文中选择三篇予以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迥异的文化,《赵氏孤儿》和《奥瑞斯提亚》分别是中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描写血亲复仇的悲剧故事。比较这两个悲剧故事,可以看到它们在情节的表现、人物的刻画以及在丈中所宣扬的精神这三个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这些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两部作品分别生长在中国伦理型社会和西方宗法型社会这两个截然不同的社会土壤中。通过对这两种社会形态的分析,阐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日本中世时期军记物语《太平记》中引用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成为作品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故事的引用一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另一方面也体现着日本对中国文学的选择、取舍和吸收。对比中国文学中和《太平记》中李杨故事,考察出了李杨故事在日本传播的情况,了解了中日文学理念的不同,可以说李杨故事体现了中国文学对日本的影响及在日本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3.
由陈凯歌执导的电影《赵氏孤儿》充满悲情,感人至深。影片中人物语言深有特色,其使用的词汇多元化,这对塑造人物形象和推动情节发展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在众多的复仇题材悲剧中,《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的优秀代表,而《赵氏孤儿》亦被视为中国复仇题材悲剧的佼佼者。同为复仇题材的两部作品却在复仇强度、人物形象以及结局上存在鲜明的对比。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作品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旨在论证中国"大团圆式"悲剧应当成为世界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  相似文献   

16.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里还有这样的称呼。但是你稍稍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古代妇女称“某氏”,是在她娘家姓的后面加“氏”,而不是在她夫家的姓后面加  相似文献   

17.
《窦娥冤》、《赵氏孤儿》、《汉宫秋》、《梧桐雨》被誉为元人四大悲剧,它们不仅是元杂剧中的精品,而且对明清两代的悲剧创作影响深远.本文主要从审美风格、整体价值和意境三方面对其审美意蕴作了初步探讨.指出它们的风格或崇高悲壮,或沉郁顿挫;其描写自然真挚,内涵丰厚;其意境含蓄蕴藉,发人想象.对元人四大悲剧审美意蕴的进一步深入挖掘,将有利于把握元杂剧的审美品位,更好地借鉴其思想与艺术精华.  相似文献   

18.
杨晋 《世界知识》2013,(22):59-61
达赖集团利用了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优越感”编造了“藏族孤儿”的故事。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岛崎藤村1911年发表了《家》;时隔22年,中国也发表了一部同名小说,那就是巴金的《家》。两部《家》讲述的都是家族如何走向衰亡,逐渐分崩离析的故事,都是“旧家庭的历史”。同名同题小说在中日作家的笔下并不多见,但岛崎与巴金却还有《春》、《新生》...  相似文献   

20.
戏曲电视片《赵氏孤儿》从始至终出现了许多大小不同的悬念,这些悬念推动着全剧情节的曲折和多变,激化着全剧矛盾的尖锐和复杂,变幻着剧中人物命运的吉凶和祸福。可以说该剧所以能流芳百世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作者那独具匠心的悬念的设置与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