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艺术作品中存在“不定点”,读者通过“积极阅读”,并借助想象、联想、幻想等活动,对“不定点”进行填补,即“具体化”。读者在对“不定点”填补(具体化)过程中,应遵循“恰当具体化原则”,才能挖掘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辩证唯物主义两点论出发,以现代视角对一千多年前翻译家玄奘提出的“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进行了探讨,进而指出,在翻译流派如林。理论丛生的今天,“求真”与“喻俗”可成为超越时代局限的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3.
不少人认为笔记本电脑是便携的移动电脑,因此可以随时使用。但从实际情况看来,这个“移动”更多是指相对条件下的移动,即从某一地移动到另一地之后再进行使用。许多人对此理解的太过宽泛,以致于喜欢在“运动”过程中使用“笔记本”,结果导致了“笔记本”频繁损坏。现在携带笔记本外出的人越来越多了,这里不得不提醒大家的是应该尽量避免在高速移动的环境下使用笔记本,  相似文献   

4.
日语中的“思ぅ”与“考ぇる”是两个表示思考的动词,都表示人的有自制能力的精神活动,可译成汉语的“想、认为”等。在日英词典中,两者也都被翻译成“think”。但是,这两个动词也存在着不同点。文章从词汇论的角度,通过对“思ぅ”与“考ぇる”的宾语进行比较,从而对这两个动词的多义结构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引述系统论的知识来对“金盾工程”进行分析,提出了“金盾工程”就是一个大系统包含四个子系统的概念,对“金盾工程”的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并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公安信息化系统进行分析,其目的在于使“金盾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加快公安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孝感话语气词“了”和“的”的连用在语序上与普通话正好相反:“了”在前,“的”在后。在语法意义上,“了”、“的”连用时,“的”表示对曾经发生过的动作或性状的一种肯定,“了”表示动作或性状的完成,“了的”表示对曾经发生的但已经完成的动作或性状的肯定。“了”、“的”连用的句子相当于普通话里用情态动词“过”加语气词“了”的句子。从对孝感话语气词“了”、“的”连用的分析中还可以发现,汉语的语气词只分两个层次而非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的”和“了”,第二层是“呢”、“吧”、“吗”、“啊”:第一层的“的”、“了”无论是在用法还是在表达的语气上都和第二层的“呢”、“吧”、“吗”、“啊”有很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释"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甲骨文、金文上所记载的“鬼”字字形进行解析,探讨“鬼”字取象来源;对卜辞中出现的“鬼梦”“鬼方”“鬼攻解”进行解读,认为“鬼”实指宗教祭祀活动中戴着各式面具进入事神弄鬼状态的巫祝。  相似文献   

8.
中学生“厌学”现象是当前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加强“厌学”现象的研究,做好“厌学”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质量的关键。本文对中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转化“厌学”学生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核心刊物”闹剧在我国愈演愈烈,在社会上产生了严重影响。作者对“核心刊物”闹剧的表象进行了描述,并对其实质和危害进行了分析。认为“核心刊物”闹剧是名利作祟,学术腐败的温床;极大地损害了我国期刊界的形象,腐蚀了我国期刊界的肌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大隐患。如此下去,我们期刊界无法面对国人,也无法在世界面前立足,最终必将自食苦果。期刊界、学术界也应打假,制止“核心刊物”闹剧已刻不容缓。国家期刊管理部门应出台政策和措施,制止“核心刊物”闹剧恶性发展,恢复核心刊物的庄严面目。现行的职称评定机制与“核心刊物”闹剧是一对孪生姊妹,也必须进行治理。应当整顿职称评定中的不良倾向,推行职称聘任制,打破职称终身制的局面。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乱收费”是普遍存在于我国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现象。文章通过对税和费的比较及“乱收费”的影响分析,提出“费改税”工程的实施措施:各级党政机关应充分认识“乱收费”、“乱摊派”的危害,把治理“乱收费”、“乱摊派”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并不断提高对解决这一问题的认识;“费改税”工程的实施可以先中央,后地方,逐渐向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推广;规范收费项目和标准,增加收费的“透明度”和公开性;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截断乱收费的土壤;继续不断完善现行的分税制制度。  相似文献   

11.
专利"新颖性"与科技查新"新颖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专利工作中诸如专利申请、专利无效、专利审查、专利诉讼、专利司法鉴定等都会涉及到专利的“新颖性”。科技查新的“新”就是指“新颖性”,科技查新与专利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科技查新的“新”借鉴于专利的“新颖性“,同时专利文献检索是科技查新的主要信息源,是判断科技查新的“新颖性”的主要对比文献。同样,通过科技查新可以检索到影响专利“新颖性”的文献。笔者长期从事专利工作和科技查新工作,对专利“新颖性”与科技查新“新颖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现将其归纳总结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V+到”结构同“V+进”、“V+见”、“V+在”、“V+着”等相关结构的比较,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力求为语言使用者提供最佳选择,同时也对相关问题提供了方言方面的佐证。  相似文献   

13.
曹跃香  朱倩 《南昌高专学报》2007,22(1):48-50,64
文章对“耍子”和“玩儿”在汉语中出现的情况进行了历时考察与共时分析,并对“耍子”在近代汉语中长期存在的原因和“玩儿”能取代“耍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玩儿”完全取代“耍子”的时间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14.
“神思”的一个重要的思维特征是浓缩时空。对“神思”的时空意义较早地作全面准确把握的古代文艺理论家是陆机,他在注重思维现时性的同时,更加强调思维的空间性价值,并将时空在现时性的统一中糅合在一起,凸显了思维的时空意义。陆机之后,对“神思”的时空意义做出较为详尽讨论的是刘勰。他关于精神死寂的表面追溯是“神思”时空意义的深化。刘勰追溯的本质不是显示作家艺术家在进行文学艺术创作时的心如死灰,恰恰相反,是为了展示心对时空的熔铸能量。无论陆机还是刘勰,他们对“神思”的时空考察都注意到了时空的虚拟性。这不同于一般的时空观念。  相似文献   

15.
鉴于“对话”在教育中的重要价值,2001年新课程标准中给予其重要位置,“对话”融入到了阅读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对“对话”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对“对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综述,旨在给语文教师提供很好的教学理念,让他们更多地参与进来,丰富其教学经验,帮助其更好地教学。  相似文献   

16.
自汉、宋以来,人们对于孟子“以意逆志”理论的阐释,似乎形成了定式,即把“以意逆志”当作读者接受理论。本文则试图从文本入手,结合孟子另一项重要的批评方法——“知人论世”,对这一理论进行重新诠释,复原孟子理论的原意。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理论的长处与短处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7.
对计算机“软”故障进行了分析,认为计算机系统的“软”故障主要由CMOS信息更改、硬盘分区表破坏、Windows注册表破坏及病毒感染所引起,并提出了计算机系统维护和“软”故障的预防和处理意见。  相似文献   

18.
5月14日至5月19日,煤矿第七督查组对衡阳市煤矿进行了为期6天的督查,共下井督查了5个保留煤矿,地面督查了21个矿井,发现隐患113条,其中重大安全隐患40处,现场责令停产煤矿9个,责令停产工作面24个。记者参加了对耒阳市的督查,亲历了寻“踪”、追“风”、揭“底”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9.
吴海兵  王奇  王智  周吉湘 《科技资讯》2006,(32):169-169
本文从文宁和现实案件两个方面对传统用人观“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正确性进行了探讨,文章从《康熙字典》、《说文》、《辞源》、《辞海》,《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汉字形音义分析字典》等八种工具书对“疑”字的定义中与用人相关的解释入手,运用人本管理的有关理论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疑字进行分析,又通过剖析现实的案例,对“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不足进行了论证,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用人观,即“疑人试用,用人当疑。”  相似文献   

20.
受“音乐素质”、“视唱练耳”、“音感”三逻辑关系和其在教育教学上矛盾的特殊规定,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情况,本着重对“沉淀式”与“环琐式”音感培养法进行悬疑、剖解和重组。认为教学指导只有实现对“专业”本体的超越,成为两种语言、双重世界“完形”的“释”,才能构成对“本体”阶段目标的有效“缩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