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进行额窦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 根据CT扫描,结合术中鼻内镜准确定位额窦开口,清理阻塞窦口引流的病变组织,扩大额窦开口,以建立良好的符合生理性的额窦通气引流通道.术后定期冲洗,清理鼻腔及鼻窦.结果 术后随访4~24月,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改善,无复发情况,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准确寻找并开放额窦开口且保持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彻底清理额隐窝并尽可能保留窦口周围粘膜,正确开放后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鼻内镜进行额窦病变的手术治疗。方法根据CT扫描,结合术中鼻内镜准确定位额窦开口,清理阻塞窦口引流的病变组织,扩大额窦开口,以建立良好的符合生理性的额窦通气引流通道。术后定期冲洗,清理鼻腔及鼻窦。结果术后随访4-24月,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改善,无复发情况,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鼻内镜下额窦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准确寻找并开放额窦开口且保持通畅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应彻底清理额隐窝并尽可能保留窦口周围粘膜,正确开放后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Draf型鼻内额窦引流术处置额隐窝病变的可行性。方法:对12例(16侧)额隐窝病变患者应用Draf型鼻内额窦引流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术中完全开放额窦,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均无原发疾病复发,仅1例出现额隐窝闭锁。结论:Draf型鼻内额窦引流术能安全有效开放额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粘膜接触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探讨鼻腔粘膜接触区与头痛的相关性及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粘膜接触性头痛的可行性。方法:统计52例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腔粘膜接触性头痛患者术前及术后头痛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鼻内镜手术治疗鼻腔粘膜接触性头痛术后3~6月有效率为96.2%,12~24月总有效率为82.7%。结论:鼻腔粘膜接触是难治性头痛的原因之一,鼻内镜手术矫正解剖结构异常可缓解头痛,但鼻腔粘膜接触不是难治性头痛的唯一病因,术后应长期随访以观察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07年2月间.经病理学确诊的35例真菌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定期在门诊复查,清理,鼻腔及各鼻窦口开放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创伤小、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07年2月间,经病理学确诊的35例真菌性鼻窦炎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35例患者术后症状消失,定期在门诊复查,清理,鼻腔及各鼻窦口开放良好。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创伤小、治愈率高、复发率低,是治疗该病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撑喉内镜下治疗喉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方式.方法全麻下经支撑喉内镜对47例喉部病变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术中微波处理残灶及出血区.结果4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诊1~12个月,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已发生声嘶的44例患者术后3w内发声恢复正常,3例咽喉异物感患者1月内症状消失.结论支撑喉内镜下手术治疗喉部病变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创伤性小、结构功能保留好、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撑喉内镜下治疗喉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方式.方法全麻下经支撑喉内镜对47例喉部病变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术中微波处理残灶及出血区.结果4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诊1~12个月,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已发生声嘶的44例患者术后3w内发声恢复正常,3例咽喉异物感患者1月内症状消失.结论支撑喉内镜下手术治疗喉部病变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创伤性小、结构功能保留好、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鼻窦囊肿的方法和优点.方法:分析26例鼻窦囊肿患者的囊肿部位、性质,所有病例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26例患者随访1年,23例症状消失,无复发;3例复发,其中2例再次手术后无复发.另1例因无明显症状未予再次手术.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鼻窦囊肿较传统手术简捷安全,创伤小,便于随诊,不遗留额面部疤痕,可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开放术治疗鼻泪管阻塞的疗效与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鼻内镜下鼻腔内鼻泪囊开放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对14例患者随访半年,全部治愈.结论:对于因鼻泪管阻塞导致的溢泪患者,可考虑在鼻内镜下行鼻腔内泪囊开放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介入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 33例患者,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明确诊断.经股静脉穿刺行髂静脉球囊扩张,内置支架术31例,单纯球囊扩张2例.二期行大隐静脉曲张激光治疗术31例,22例术后随访6~8月(平均7月).结果 手术全部成功,出院时所有患肢疗效良好.术后随访,所有静脉曲张消失、溃疡愈合,20例慢性下肢肿胀消失17例,轻度肿胀3例.结论 髂静脉受压综合征介入治疗疗效良好,对继发的大隐静脉曲张病变应作二期处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反张咬钳和钩突刀两种钩突切除方式对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128例单侧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各64例,A组采用70°鼻内镜下反张咬钳由后向前咬除钩突中部;B组采用0°鼻内镜下钩突刀切除钩突的方法,显露和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清除并冲洗上颌窦内的分泌物.结果与钩突刀切除钩突开放上颌窦的方法相比,采用反张咬钳手术的患者术腔上皮化相对较早,术后上颌窦口再狭窄发生率较低.结论采用鼻内镜下反张咬钳咬除钩突中部,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的手术方式,组织损伤小,恢复快,鼻窦黏膜功能保留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儿童鼻窦炎与成人鼻窦炎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存在较大的区别.本文旨在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儿童鼻窦炎的适应症及手术方法,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对经系统药物治疗、辅助性手术无效的儿童鼻窦炎患者32例(59侧)行鼻内镜手术,术中切除钩突和开放前筛(mini-FESS),解除鼻窦口的阻塞,处理严重的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并术后处理、随访.结果:随访1年以上,其中15例治愈(46.9%),11例好转(34.3%),6例无效(18.8%),总有效率81.2 %,其中9例(13例/59侧)发生鼻腔粘连(22.0%),再次手术4例,未见其他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鼻内镜手术是常规保守治疗无效的儿童鼻窦炎的有效方法之一.手术适应症的把握、手术中鼻腔结构的处理、术后鼻内镜下换药和综合治疗是手术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一种微创、彻底治疗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手术路径。方法:对90例真菌球型上颌窦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中下鼻道联合开窗术治疗。结果:90例手术患者术后症状消失,随访半年至2年无复发。结论:该手术路径对于真菌球型上颌窦炎的治疗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好,术后无复发的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撑喉内镜下治疗喉部病变的临床应用及手术方式。方法全麻下经支撑喉内镜对47例喉部病变患者进行微创手术治疗,部分患者术中微波处理残灶及出血区。结果47例患者均手术成功,随诊1~12个月,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术前已发生声嘶的44例患者术后3w内发声恢复正常,3例咽喉异物感患者1月内症状消失。结论支撑喉内镜下手术治疗喉部病变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精细、创伤性小、结构功能保留好、恢复快、复发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诊断与微创手术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33例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使用内镜进行诊断,患者肿瘤直径0.8cm~5.5cm.患者中直接套切11例,采用黏膜切除15例,针状刀玻璃切除患者4例,3例患者进行热活检.患者切除标本均行常规的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检查,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本次33例患者中经过内镜治疗后30例患者成功切除.术后有2例患者创面发生出血,经过钛夹止血,有5例换成出现轻微胸骨后疼痛,经治疗后消失,无其他症状发生.患者手术后4周进行胃镜复查,并进行1~18个月随访,无并发症状复发.结论:应用内镜微创手术切除直径2cm的上消化道肿瘤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可以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围术期患者提供舒适护理,预防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以保证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方法:本组采用经鼻内镜治疗鼻息肉、鼻窦炎220例,在围术期运用舒适护理理论,在护理过程更加注重病人的舒适感受和满意度,满足病人心理、生理、社会的多方面需求.结果:所有患者都康复出院,在随访期内未见并发症.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对围术期病人进行舒适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促进术后康复,减少甚至杜绝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双侧先天性后鼻孔闭锁婴儿早期行经鼻内镜下双后鼻孔成形术,探讨新型鼻腔支撑管在术毕固定支撑术腔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0名经鼻内镜和鼻咽CT确诊为双侧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患儿,初次手术年龄自出生后7 d至4个月,其中女性16例,男性14例,包括骨性闭锁12例、膜性闭锁5例及混合性闭锁13例.全部患儿在全麻下行经鼻内镜下双后鼻孔成形术.不同的闭锁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术毕留置自制新型鼻腔支撑管,根据留置支撑管时间将患儿分为3组:置管1个月以内组5例、置管3个月组14例和置管6个月组11例.术后观察症状改善程度及撤管后再发狭窄情况.结果:患儿术后鼻腔通气情况均有改善,均可经口进食,睡眠改善,生长发育速度明显提高,并发症少.置管1个月以内组的术后再发狭窄率为100%,置管3个月组和置管6个月组的术后再发狭窄率明显下降(分别为7.14%和0.00%)(P0.01).不同病理类型的术后再发狭窄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双侧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患儿行经鼻内镜下双后鼻孔成形术可有效改善呼吸困难,采用自制新型鼻腔管支撑管是简单有效的支撑方式,术后留置3~6个月可有效预防再发狭窄和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效果与手术技巧.方法:以我院腰椎管狭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全部为单侧侧隐窝狭窄,对患者行症状侧侧方椎间孔入路,手术前后对比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变化情况,采用改良MacNab疗效标准评估患者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前患者VAS评分为(7.25±0.23)分,ODI评分为(75.86±3.26)分,术后1d,随访1个月、末次随访后VAS评分分别将为(1.96±0.21)分,(1.32±0.22)分,(1.11±0.15)分,ODI评分分别为(23.26±3.02)分、(15.14±1.44)分、(13.26±1.25)分,采用MacNab疗效标准评估,患者的优良率达到91.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技术的早期应用针对腰椎狭窄效果显著,改善了神经根在患者侧隐窝处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周林 《甘肃科技》2011,27(10):151-152
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的疗效;对58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麻醉方式取局麻;所有接受手术者都获得满意疗效,症状明显改善,鼻中隔获得彻底矫正。无鼻中隔血肿、脓肿、穿孔、鼻腔黏连、鼻梁塌陷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