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叶小娜 《科技信息》2013,(9):161-161,191
陶瓷的工艺流程是主要由配料、成型、修坯、施釉、烧成这几个工艺步骤所组成。其中,施釉和烧成是极富特色的两个环节。坯体在干燥后施釉,施釉的方法有:施釉法、喷釉法、浇釉法、刷釉法、荡釉法还有旋釉法等。坯体在施釉完成后才能进入正烧。陶瓷一般需要二次烧成,分为素烧和釉烧。素烧温度较低,一般温度在800摄氏度左右。釉烧的温度需要在1200摄氏度左右。  相似文献   

2.
水泥熟料低温烧制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高炉矿渣替代粘土和矸石进行配料,在水泥熟料的形成过程中,高炉矿渣不仅作为硅质及铝质原料,还可以起到晶种的作用。用此方法,不仅可以改善生料的易烧性,并可降低液相出现温度和烧成温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低铁赤泥构建SiO2-Al2O3-CaO-MgO-Fe2O3多元混熔体系,采用高温物相重构法制备镁铁尖晶石型结晶釉.用X射线衍射、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观测不同的温度条件下镁铁尖晶石结晶生长行为.结果表明:烧成温度升高促进了镁铁尖晶石晶体生长,晶体呈自形-半自形的粒状结构.烧成温度为1 270℃时,样品分别在酸、碱溶液中侵蚀96 h后,质量损失率小于0.1%,表现出最佳的耐酸碱性.制备的结晶釉磨损率为1.4×10-5 mm3/(N·m),维氏硬度为8.68 GPa,满足日用陶瓷釉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4.
硅质煤矸石合成SiC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硅质煤矸石作原料,以Acheson工艺合成了SiC,与传统原料相比其反应速度快反应温度低。SEM研究表明,硅质煤矸石的微观结构是直径小于10μm的球状SiO2包容于厚度小于5μm的碳有机质薄过迥,通过对硅质煤矸石合成了SiC反应机理的研究,认为其微观结构知于SiC在较低温度下快速彻底地进行合成反应。工业Acheson法电热合成SiC时,以煤矸石代替石英砂和大部分价格较高或资源较匮乏、含硫挥发分较高的石油焦炭和无烟煤,可实现废弃物资源和化污染控制,并且有利于节能降耗和降低原料成本。  相似文献   

5.
以深黑色花岗石粉为主要原料,碎玻璃和红土作为辅助原料,研制铁系釉,并分析釉成分、烧成制度因素对釉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深黑色花岗石粉的用量以65%~100%为宜,玻璃粉和红土加入量均以5%~10%为宜.此外,烧成制度影响釉的性状,烧成制度的变化改变铁的相变状态,高温有利于铁的分相和铁质富集析出.配合少量红土和碎玻璃粉,可以制得饴釉、铁红釉、光泽黑釉、花釉,甚至"油滴"釉等铁系釉.  相似文献   

6.
建窑建盏烧制技艺失传已有800年之久,为了重新恢复这一技艺,该文以从古窑址搜集来的各种艺术效果的兔毫纹古瓷残片作为标本,用显微镜观察了各种兔毫艺术釉的结构,对比分析了它们的呈色状况,探讨了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实验不断改进烧成工艺和配方,确定了窑内的烧成气氛,总结出了烧成规律,揭示了多种色彩兔毫纹是由于釉中的氧化铁在高温氧化还原中变价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我国建材工业在综合利用粉煤灰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成功地开发出大量新型粉煤灰建材产品,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①粉煤灰砖和砌块 用60~80%的粉煤灰、12~20%的石灰,13~28%的炉渣配料,经蒸压养护可制粉煤灰砖和砌块。另外用粉煤灰代替20~50%粘土制坯,经高温烧成,可制得粉煤灰烧结砖,这种砖优于蒸养粉煤灰砖,而技术经济效益方面又优于粘土砖。 ②加气混凝土 用粉煤灰做硅质填料,再加入水泥或石灰、适量加气剂,经注模成型、  相似文献   

8.
高温雪花釉陶瓷的生产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主要介绍了作者多年来研制的高温雪花釉陶瓷的底釉、面釉的配方,底釉、面釉的制作的工艺条件及烧成工艺控制等。  相似文献   

9.
青花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历代青花瓷的色料以及瓷胎和瓷釉的化学组成的变化及对工艺性能的影响 ,经研究发现历代青花瓷所用色料的种类变化很大 ,而且成分不同 ,使得历代青花瓷颜色深浅 ,鲜艳程度不同 ;其次 ,青花色调与烧成温度、气氛以及胎釉有关 ;而且 ,瓷胎 Al2 O3/Si O2 比值增高 ,K2 O Na2 O越少烧成温度越高 ;最后 ,釉中的钾、钠氧化物的含量增加 ,釉的高温下的特性和烧成后的性能均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EDXRF)技术和热膨胀法对寿州窑瓷器的元素组成和烧成温度进行了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寿州窑瓷器的瓷胎具有高铝低硅的特点;瓷釉属于钙釉,寿州窑的青釉和黄釉产品不是由于着色元素的差别引起的,很可能是在不同的烧造氛围中形成的;管咀孜窑口的青釉瓷器烧成温度在1 200℃以上,住院部窑口的黄釉瓷器烧成温度在1 100℃以上,1 200℃左右.  相似文献   

11.
银碉矿区位于浙、闽、粤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分布区中段。富含铅、锌的硅质灰岩为矿源层,对矿床形成提供了相当数量的铅锌。矿石矿物主要是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伴生少量的黄锕矿、磁黄铁矿、毒砂及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石榴石、方解石、绿泥石、硅灰石、透辉石、阳起石及萤石。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于典型地槽复理石建造中,它们严格受中石炭纪硅质灰岩控制。本矿的形成过程,起源于晚古生代冒地槽环境下,由同生沉积作用形成初步富集的含矿层(C_2)。在后期地质事件中,该初始富集的胚胎矿遭受到构造、岩浆及热卤水的作用,活化、转移改造成为现有的工业矿床。  相似文献   

12.
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以煤矸石代粘土烧制水泥熟料时矿化剂的选择及最佳掺量问题。借助XRD、SEM、物理检验等测试手段,对熟料的矿物组成、显微结构和物理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煅烧该类水泥熟料时,较为理想的矿化剂是单掺P2O5,其最佳掺入量约为生料的0.3%  相似文献   

13.
利用野外地质资料和室内分析资料,从成因类型和形成机理方面对盘车沟寒武系剖面中硅质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镘头组下部的硅质层是同生期生物化学作用成因的,形成于潮下低能浅水环境;中、下寒武统与泥质共生的硅质层是成岩期呈分散状的硅质沉积物溶解、聚集、交代成因的。在硅质形成过程中,粘土矿物对SiO2胶体质点起着吸附和提供部分氧化硅的作用。张夏组顶部硅质层是经过白云岩化作用之后交代成因的。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卫生瓷锆乳浊釉的主要原料组成、配方设计及工艺参数。利用XRD、TEM、高温显微镜等测试手段 ,初步研究了骨灰对卫生瓷乳浊釉工艺性能的影响以及骨灰乳浊釉的乳浊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从地球化学及沉积岩石学等方面,配合一些数学地质分析方法(如Q-型因子分析、对应分析、逐步判别分析及Q-型聚类分析等),对下扬子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成因、硅质来源和水深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6.
硼镁矿的物化性质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西藏硼镁矿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及其在水中的溶解度等进行了测定分析。确定了该硼镁矿的主要矿物组成为库水硼镁石、多水硼镁石及柱硼镁石。同时,对以硼镁矿为主要原料的釉面砖生料釉进行了试验研究。探讨了以该生料釉取代通常的熔块釉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利用我国资源丰富的稀土 ,结合瓷厂的釉料 ,研制了变色、着色新型稀土陶瓷釉料 .配合X—射线、差热分析确定其组成和烧结温度 ,并进行烧结温度、烧结时间、原料配比对成釉影响的研究 .  相似文献   

18.
文章较详细地分析了西秦岭铀成矿带志留系含矿硅岩和灰岩层的岩石学特征,初步讨论了该区硅岩、灰岩及硅-灰过渡类型岩石的类型及其成岩后生变化规律,认为硅-灰过渡类型岩石是该成矿带最有利的赋矿围岩  相似文献   

19.
琉璃构件作为中国古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故宫南薰殿多处琉璃构件发生病变,已起不到应有的装饰效果和有效的防水功能,其主要病害为釉面剥落,故对釉面剥落的原因进行探究。采用体视显微镜、X射线荧光能谱仪、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分析方法,对南薰殿琉璃瓦表观形貌、胎釉的元素组成及热膨胀系数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琉璃瓦烧制工艺、胎釉热膨胀系数的匹配关系、胎体烧结程度及外部环境等因素对琉璃瓦釉面剥落的影响,揭示出南薰殿琉璃瓦的脱釉原因。研究发现釉层出现釉裂的根本原因在于釉层热膨胀系数大于胎体,使釉层处于张应力状态。同时釉层与胎体的吸水率不同也有一定影响。为生产古代琉璃建筑所需的琉璃构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煤矸石是煤炭工业的固体废弃物,一般含Al2O3在20~30%,又是宝贵的铝资源。煤矸石可用酸浸取以制备铝盐,浸取渣经适当处理,可制得廉价的吸附剂。实验结果表明,煤矸石中Al2O3的溶出率可达95%以上,制得的吸附剂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煤矸石的酸浸取液可直接作为废水处理的絮凝剂使用,制得的吸附剂也可直接用于工业废水处理,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通过煤矸石的综合利用,还能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