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6年春,笔者应《科技术语研究》(现名《中国科技术语》)之约,拟写了《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以下简称“探源”)与《台风和飓风的异同》两文,分别在《科技术语研究》第8卷第2期和第3期上刊出。本为应差而为,未料反响颇多。近日网搜发现“探源”一文流传更广,颇为忐忑,盖因“探源”涉及之台风命名表又有更替者,  相似文献   

2.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  相似文献   

3.
笔者曾发表过《“音义双译”的优越性》一文(《科技术语研究》第4卷第3期,2002年3月)。后来陆续发现其他一些有趣的实例,现分别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3期刊登了《关于“碳”与“炭”在科技术语中用法的意见》,对其中的“几点说明”和“特例1”,我提出以下意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科技术语研究》(1999,第三期)上,曾撰写《二噁英的正确命名》一文,是因为当时媒体广泛报道了在欧洲生产的畜禽和乳制品中含有致癌物质“二噁英”。由于计算机字库没有噁字,所以媒体基本上用“二恶英”。时至今日,“恶”字这种错误用法仍广泛见于诸媒体。在1932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的《化学命名原则》中,对杂环化合物的命名已经使用“噁”字如:“噁唑”。“二噁英”就是含氧五元杂环的衍生物。当时公布时使用繁体“噁”字,在汉字简化时将“恶”和“噁”统一使用“恶”字,忽略了化学命名中使用的“噁”字。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您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结构工程,研究方向是建筑材料。近日,我在贵刊2008年第4期上看到了《有关二次资源术语的翻译》(作者:王保士)一文,受益良多,但是,该文中有一处值得商榷。在第53页的表1中,作者将“粉煤灰”译为coalash,此举与标准规定和学术习惯相悖。文献[1]中,粉煤灰是用燃煤炉发电的电厂排放出的烟道灰,  相似文献   

7.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拜读《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36~38页《地理学概念的规范和更新》一文,其中38页第18行蔡运龙教授提及台湾学者表达为“地境”,疑为笔误,应是“地景”。兹补充本人意见如下,提请各方讨论:  相似文献   

8.
术语的命名应与汉语环境相适应乃国人之共识,原无可非议。但制定科技术语除应考虑其与汉语环境相适外,还应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单义性、国际性、简明性、习惯性(约定俗成)等多项原则,此外还应考虑到修辞、音节等各个方面,如果片面强调其中之一而不顾其他,必将局限于一隅而忽视全局,给科技术语工作带来不利。《术语命名须应对汉语环境》(以下简称《汉语环境》)一文中对防火墙、以太网等术语提出的异议恰好表明了该文中的众多论点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9.
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存忠《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颱风”(1956年,颱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aon(拼写有误,应为Typhoon——摘编者)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颱字。从文中看出,关于“台风”一词的来历,该文作者是倾向于第二类“源地说”。他认为:“这一说法的可取之处在于,把飓风改称为颱风在实践上和台湾的始称时间是吻合的。”但是,笔者认为这一说法经不起推敲。比如从该文“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颱字”一句话,可以直观地看出“源地说”难以成立。台湾,自秦至三国有“东鳀、澹州、夷州”等名,隋以后称“琉球、流求”等,明朝始称“台湾”,繁体字写作“臺灣”。“颱风”之“颱”并非“臺灣”之“臺”加风字而成,倒是“台州”(在今浙江)之“台”加风字而成。在我国闽语地区,“颱风”之“颱”的读音是阴平(第一声),与“台州”之“台”读音相同,而与“臺灣”之“臺”的阳平(第二声)读音不同。另外,王文认为“颱”字出现的时间,最早见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台湾诸罗县知县季麒光著《风颱说》。其实,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潮州戏文刻本《荔镜记》所附之《颜臣》已有“风颱”的写法。著名语言学家李荣先生(1920-2002)曾撰文《台风的本字》,引用大量文献史料和现代方言语料,详细讨论台风一词的来历及读音。原文共九章:“壹、风颱与风痴;贰、有关飓风各种名目的史料;叁、有关飓风各种名目的史料的说明;肆、颱风在方言里的名称;伍、风旧与风飓;陆、风痴与风颸;柒、风颱——颱风及其他;捌、颱风取代飓风;玖、颱字的音”,约28 000字。为讨论“颱、台、臺”的区别,全文用繁体字写作。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别发表于《方言》1990年第4期和1991年第1、2期。本刊摘编要点发表,供读者了解台风一词的来历。文中除必须以繁、简体区分的字外,摘编全部转写为简体字。  相似文献   

10.
对汉语将科学和技术简称为“科技”的批评时有所闻,我也曾同意过。比如1999年《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征集意见时。我就建议将刊名直接叫做“科学技术术语研究”。但是后来,我又觉得这在汉语中其实不是问题。读中国科学院邹承鲁和王志珍二院士《科学与技术不可合二为一》(参见《科技日报》2003年8月5日)一文,由于文中涉及到“科技部”“科技处”这些建制的称谓问题,我同时认为还涉及到《科技术语研究》这个刊名问题,才感到问题有些大了,应该讨论讨论。下面,试从三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您好!我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专业是结构工程,研究方向是建筑材料。近日,我在贵刊2008年第4期上看到了《有关二次资源术语的翻译》(作者:王保士)一文,受益良多,但是,该文中有一处值得商榷。在第53页的表1中,作者将“粉煤灰”译为coalash,此举与标准规定和学术习惯相悖。文献[1]中,粉煤灰是用燃煤炉发电的电厂排放出的烟道灰,  相似文献   

12.
来函照登     
《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 阅读了贵刊2004年6卷4期24页张永忠的“对《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 年)的修改建议”一文,同意所提建议。但文中脲苷(共处)是尿苷之误,请改正。uridine定名尿苷,不是脲苷。脲=尿素(O=C(?)),脲酶=尿素酶(urease),尿苷与脲苷风马牛不相及。此致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期刊2007年第3期刊登的《光学辐射计量术语规范化的进展》一文,在最后一节“术语规范化的路线图”中提出,规范化术语在“传播过程中,大部分被广泛采用,也有少部分消费者拒不采纳标准化术语。对那些经劝告仍不改正者,应该采取一定的强制手段。”此话有一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研究》2004年第2期“编者按”中“外文字母词”提法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2008年正值《中国科技术语》杂志创刊10周年,改刊1周年。刊物特发出了主题为“我与《中国科技术语》”的征文,得到读者朋友们的热情支持和参与。现特辟“刊庆专栏”选登部分来文。  相似文献   

16.
从“非典”、“SARS”看缩略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关于“非典”这个缩略词的讨论,《科技术语研究》用了两期,而且大篇幅地刊发不同见解的文章。使我深深感到《科技术语研究》的科学精神和民主作风。对从事词汇学或术语研究,都是莫大的鼓舞和促进,更是为汉语言的纯洁、健康而努力的重举。令人鼓舞,可喜可贺!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刊有黄润华的《漫话“喀斯特”一词》的文章。该文对“喀斯特”一词来自什么语言作了一些探源,读后很受启发。但是,当谈到汉语中的“喀斯特”这词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该文只说了这样一句话:“喀斯特一词被世界地学界广泛使用,中国地理学家和地质学家也早已将其音译为喀斯特。”看来,“喀斯特”一词在汉语中的出现是比较早的,但是早到什么时候,文章没有说。  相似文献   

18.
来函照登     
《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阅读了贵刊2004年6卷4期24页张永忠的“对《有机化学命名原则》(1980年)的修改建议”一文,同意所提建议。但文中脲苷(共4处)是尿苷之误,请改正。uridine 定名尿苷,不是脲苷。脲=尿素,脲酶=尿素酶(urease),尿苷与脲苷风马牛不相及。此致(祁国荣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所)祁国荣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审定委员会主任,热忱感谢祁国荣主任的来信。——本刊  相似文献   

19.
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任务中,有一项是审定新词。《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和《中国科技术语》(原刊名《科技术语研究》)从1991年到2007年分八批共刊登了天文学新词1667个。现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收集审定了第九批新词148个。希望读者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好地完成最终的审定。  相似文献   

20.
读者和作者朋友,握在您手中的,已是最后一期的《科技术语研究》。从2007年开始,刊物将由《科技术语研究》正式更名为《中国科技术语》,刊期也将由现在的季刊变为双月刊。自《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内部刊物)到《科技术语研究》(季刊),再到即将出版的《中国科技术语》(双月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