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物学与目的论的关系历来是一个饱受争议的话题。达尔文的进化生物学把自然选择作为进化的重要原因。这排除了神学目的论,但也使进化丧失了哲学根基。尽管迈尔把进化生物学定位为关于远因的研究,远因解释与目的论密切相关,但迈尔所谓的目的论是生物学目的论或经验目的论,因而不能作为进化的深层根据。与之不同,康德目的论具有先验性的特点,这恰好为进化提供了哲学基础。康德目的论在进化生物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价值,不应被生物学研究忽视或边缘化。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西方学界关于自然选择单位与层次的讨论,可视为一个更大的进程,即自然选择理论的抽象化与扩展的开端。本文以"个体"概念的演变为线索,描绘出关于该进程的一幅完整图景,并整理出三个维度,其一是自然选择从有机体层次向其它组织层次的扩展,其间奠定了自然选择理论抽象化的两个基本框架——经典进路和复制子进路;其二是从共时结构到历时结构的扩展;其三是选择对象从典范实体向非典范实体的扩展。本文指出,复制子进路具有启发价值,但经典进路更适合构建一般性的抽象框架,未来进化理论发展的方向应当是不同维度的进一步综合,以及进化生物学与其它生物学学科的"扩展综合"。  相似文献   

3.
关于进化论统计特性根源的争论是当前生物学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非决定论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出发,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性反映了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真正非决定论的。决定论则从工具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性反映的只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进货过程本身仍是决定论的。还是一种观点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笥与决定论或非决定论的本体论预设没有关系。进化是发生在群体水平的过程,主要由自然选择和随机漂变提供的群体水平的解释是统计性的,因此,进化的理论内在地和不可避免地是统计性的。  相似文献   

4.
自然选择是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重要概念。达尔文之后,关于自然选择的作用,形成了两种互相对立的学说:适应主义和反适应主义。适应主义者认为,自然选择是万能的,生物的进化都是通过自然选择而获得适应性进化的结果;反适应者主义者则认为,自然选择的作用不是万能的,生物还可以通过其他途径进化。鉴于适应主义的广泛影响及其在理解进化生物学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澄清适应主义的含义及其形式,阐明适应主义与反适应主义在生物学和哲学两个层面的争论,并指出适应主义思想的局限性及多元主义视角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意向立场和目的论立场是我们对能动者行为进行解读时所采取的不同解释模式,对这两者之间关系的讨论至今还未达成共识。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关于这一问题的两种主要理论:即目的论立场起源于意向立场以及意向立场是目的论立场发展的延伸;其次分析和讨论了这两种理论各自的解释困难;最后文章进一步对这两种立场的关系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即主要通过分析婴儿对欲念/目标、信念和意向这些心灵状态的理解,以及来自相关的脑神经科学实验结果的支持,试图说明基于欲念/目标的目的论立场与更为复杂的掌握信念、意向和语言之后的意向立场有着各自不同的起源机制,是两套独立的行为认知系统。  相似文献   

6.
生物学哲学作为一门学科形成于20世纪中叶以后。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生物学哲学不断走向成熟并在新世纪出现繁荣,主要表现在:生物学哲学的著作大量涌现,论文的数量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专业生物学哲学家走上学术舞台,研究的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也在加强。生物学哲学的研究路径有三种方式:用生物学成果解决一般哲学问题,用生物学成果解决一般科学哲学问题,以及用逻辑和哲学分析和思辨的方法解决生物学中的概念和理论难题。近年来,生物学哲学争论的主要问题包括自主论和分支论的争论、功能解释和目的论解释在生物学中的合理性、物种的本质、自然选择的单位、小进化和大进化的关系、进化发育生物学对进化论的挑战、人的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否是在石器时代形成、文化进化等等。  相似文献   

7.
英国进化生物学家汉密尔顿提出的广义适合度理论寓居于自然选择理论框架之内,是解释有机体社会行为进化的一般理论,主要的思想突破在于开辟了基因之眼看世界的风气。该理论是生物学家研究生物社会行为进化的理论基石,也是人类社会行为进化研究的重要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8.
决定论的进化观无论作为实在性还是解释性上的理论需要,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自从围绕分子水平进化机制讨论的兴起,便出现了关于进化非决定论的争论,并且很快成为关于实在论的争论。布兰登等基于解释性渗透观念对进化非决定论所进行的辩护在这场争论中受到诸多责难,因此这里将从另外一种角度探讨非决定性要素的渗透,进而为进化非决定论观点提供一种实在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群体选择论的预先假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选择层次的一个主要问题是:群体选择概念在解释诸如利他行为这类性状的进化中是否必要?目前,这一争论主要是在还原论和基因决定论的框架内进行的。按照这种预先假定,群体选择论主要是用个体的平均性状或者某类性状个体的密度来定义群体特征,从而不能给出具有独立于个体意义的群体概念。这样,所谓选择层次就成了一种约定。近来已经有学者表明,基于多层选择理论和个体论的两种模型在数学上是等价的。本文的主张是:在还原论和基因决定论的框架内,不可能有独立的群体定义;对群体选择的理解一定要依赖于群体结构的假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当代生命科学研究对象的划界、分析与表征的问题,首先围绕三个分主题对国际生物学的历史、哲学和社会学研究协会(ISHPSSB)2011年双年会的相关报告进行介绍并评论:关于基因组学与后基因组学的本体论和认识论问题;关于自然选择理论的扩展性的研究;对于生物学个体性概念的讨论,然后介绍了作者在共生语境下对生物学个体概念的研究进展。文章指出,对同一对象的不同表征模式以及对同一概念的不同分析方式,体现了两种科学传统在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冲突与交汇;系统生物学力图综合不同研究范式,整合不同生命组织的层次,对其独特的研究方法、概念体系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是未来生物学哲学的热门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