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0月10日,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阵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并通过验收。该望远镜阵由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合作研制,是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装在机架上构成的一个小望远镜阵,分别配置白光和g、r、i四种滤光片和lkxlk的CCB相机。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单位与德国科隆大学合作,拟将目前放置在海拔3135m的瑞士阿尔卑斯山上Gornergrat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口径3m),直接移址安装到亚毫米波观测条件更好的海拔4300m的中国西藏羊八井。在此期间同时开展相关科学目标预研究,并在望远镜安装调试后进行试观测运行。该项目若成功进行并顺利完成,中国将首次成为拥有中小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并以此进行常规天文观测的少数国家之一。建成后的羊八井亚毫米波天文台也将成为北半球运行中的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天文台,在世界上仅次于北智利的Atacama亚毫米波台址高度。  相似文献   

3.
10月10日,我国首台南极望远镜阵CSTAR(Chinese Small Telescope Array)在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研制成功,并通过验收。该望远镜阵由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紫金山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合作研制,是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镜装在机架上构成的一个小望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近年来国际上天文大设备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简要叙述了国内目前天文观测设备的现状,并指出一批重要观测设备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天文学研究的实测基础.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由我国天文学家自主创新的郭守敬望远镜LAMOST.这是一架新型光谱巡天型望远镜,它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技术的突破.正在建设的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天线望远镜,它的建成将使我国射电天文研究走到世界前列.本文还介绍了一些已经提出的天文地面和空间大设备计划,并对我国未来天文大设备的发展进行了一点战略思考,提出了一些个人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是一架天文观测航天器,它以红外线波段对太空进行天文观测,而且具有非常高的灵敏度和分辨率。红外线能够穿透星际尘埃等物质的遮蔽,因此,这架望远镜可以观测到用可见光无法看见的某些天文现象,尤其适合观测恒星的诞生。斯皮策太空望远镜在被发射上天以来的一年半的时间里,陆续拍摄到了大量清晰的红外线照片,其中许多照片揭示出以前从未见到过的宇宙景象。  相似文献   

6.
《科技导报(北京)》2005,23(4):15-15
为实现中国天文学研究的跨越式发展,加快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步伐,国家天文台近期将启动实施8大天文工程。这8大天文工程分别是: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空间太阳望远镜(SST)、500m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宇宙第一缕曙光”探测项目(21CMA)、青藏高原天文台选址计划、云南高美占2.4m望远镜建设、云南抚仙湖红外太阳塔建设以及中国月球探测计划。这些项目将代表中国乃至世界天文技术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观星基础     
深邃的夜空让人充满遐想,也让众多的天文爱好者付出了汗水,收获了乐趣。如何开始自己的天文学观测之路?是否应该购置一台望远镜?希望自己能观测到什么?通常对一个新手来说是十分困惑的问题。本书恰恰是为了满足初学者的这些需求而生的。书中首先介绍了从肉眼观测到使用望远镜探索夜空的基本技术与装备,然后带你踏上茫茫太空之旅,包括月亮、太阳、各个恒星和行星等,  相似文献   

8.
400年前,伽利略第一次使用望远镜观测天气、探索宇宙。为纪念人类首次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共同倡议下,联合国大会把2009年正式定为国际天文年,并将主题定为“探索我们的宇宙”。  相似文献   

9.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2月23日报道 :近十几年来 ,美国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名噪全球 ,因为将这个重量达11000公斤的天文望远镜从地面送入空间 ,本身就是天文史上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但这台先进的空间望远镜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因为它重量过大 ,发射费用就特别高 ,能不能减少空间望远镜的重量 ,又不降低它的灵敏度 ,成了天文学家努力探索的课题 ;最近 ,美国NASA先进空间研究实验室的一个科研小组宣布 ,他们已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0.
利用31颗Landolt标准星进行测光定标观测,给出高美古2.4m望远镜测光系统在UBVRI波段的测光标准.中国丽江高美古天文观测站的消光系数测得为:U波段0.457、B波段0.237、V波段0.104、R波段0.078、I波段0.015.同时也给出高美古2.4m望远镜测光系统到标准系统的颜色转换关系.这些表明高美古天文观测站的大气透明度以及消光能与美国阿柏角天文台相媲美.  相似文献   

11.
 2017年8月,中国天文学界关于筹建12 m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的争论愈演愈烈,主要围绕两个不同的光学系统技术方案展开,同时引发了关于科学界公共议事制度、复杂的科学大工程管理策略等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专用于天文图像和数据处理的软件包IRAF,对2007年1月23日利用国家天文台2.16m望远镜获取的光谱数据进行了处理,所得到的3C273的光谱和红移值与公认值一致。  相似文献   

13.
《少儿科技》2008,(3):42-42
不久前,我国第24次南极科考内陆冰盖考察队的天文学家正按照计划开展天文台址的考察,并安装调试我国首架南极望远镜阵CSTAR。CSTAR是我国首台南极天文设备,由4台14.5厘米口径的大视场望远  相似文献   

14.
选择最好的天文台址放置大口径望远镜一直是天文学家追求的目标.我国在南极的天文项目近几年得到了快速发展,对南极区域的光学湍流时空分布进行测量和分析,是一项亟待开展的基础性天文工作.本文主要介绍研制的移动式大气参数测量系统,用于南极天文选址,得到了在泰山站近地面常规气象参数和大气湍流的初步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15.
据英《新科学家》2002年2月23日报道 :近十几年来 ,美国的哈勃空间望远镜名噪全球 ,因为将这个重量达11000公斤的天文望远镜从地面送入空间 ,本身就是天文史上一件有里程碑意义的事情 ;但这台先进的空间望远镜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 ,因为它重量过大 ,发射费用就特别高 ,能不能减少空间望远镜的重量 ,又不降低它的灵敏度 ,成了天文学家努力探索的课题 ;最近 ,美国NASA先进空间研究实验室的一个科研小组宣布 ,他们已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知道 ,在地球上的天文望远镜有一个巨大的外壳 ,用以固定望远镜的主要光学元件(如…  相似文献   

16.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折反射望远镜——由中科院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研制的KPW400型望远镜为例,根据其技术参数,介绍了该望远镜的光学性能和调试使用方法,并结合金星凌日、太阳黑子的观测等实验完成望远镜的光学性能测定,最终总结出该望远镜的优点及不足,从而提出对其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7.
数子巡天、来自轨道望远镜的数据及计算的发展,使近几年天文数据数量和质量大大增加,这就要求更敏捷的统计和分析研究技能。幸运的是近几年统计学方法论也有了长足进展,更加促进了天文学家和统计学家对天文统计学问题及其途径的兴趣,使他们形成了强有力的联合。  相似文献   

18.
王直华 《科技潮》2009,(7):50-51
今年是世界天文年。400年前,科学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发生了:1609年,伽利略开始用他改进的望远镜观察天上的行星。人们自然会联想:那么,在中国,又是谁、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  相似文献   

19.
 2020年1月30日,美国主动关闭斯皮策空间望远镜。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已5次延寿、在轨运行超过16年,运用科学数据发表了超过9000篇科学论文,在宇宙红外观测、恒星和星系演化、系外行星证认等多个领域取得了重大发现。斯皮策空间望远镜在研制阶段采用了新颖的地球尾随日心轨道设计,当时最先进的大面阵红外探测器件;发射后科学目标紧扣空间天文观测新热点的系外行星及时调整,在3个焦面有效载荷仅剩1个红外阵列相机,且其4个波段仅存2个能正常工作的挑战下,任务运控团队和科学团队紧密协同,仍成功开展了长达10年的科学观测。空间科学先导专项部署了相关空间红外天文探测的预先研究,斯皮策任务的开放技术创新、科学目标与时俱进、协同一体化观测等实现科学产出最大化的系列实践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显著提升我国太阳物理研究水平、满足国家对空间天气监测和预报的重大战略需求,同时兼顾夜间时域天文学观测的需要,我们建议研制一架2.5 m大视场高分辨率望远镜(WeHiT).它将是世界上首架既做白天高分辨率太阳观测又做夜间大视场巡天观测、具有重大创新设计的特殊望远镜.它的科学目标覆盖了太阳物理、时域天文学、星系物理和太阳系外行星物理等天文领域的前沿热门课题,可为我国、特别是高校的天文学家提供一流的观测资料.特别是,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具有比所有大型太阳望远镜更大的视场,可提供前所未有的太阳活动区高分辨率资料,在太阳活动区和太阳爆发现象(特别是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的研究中有望取得突破性成果,并为我国空间天气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作为中国时区的大口径、大视场望远镜,对于持续严密监控超新星、伽玛暴和大质量双黑洞等时变天文现象十分重要,将填补国际上的空白,提供在中国时区的第一手观测资料;同时在窄波段星系巡天、临近星系研究及系外行星搜索等许多领域提供宝贵的高质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