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征起义是东汉初年在交趾地区爆发的大规模起义。关于二征和二征起义,中越古籍中论及其事者甚少,且出入颇大。越南方面认为这是一次驱除外寇、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二征夫人是为民族的自由和独立而战斗的民族英雄。而中国方面认为,二征起义是一次地方豪酋的武装叛乱。该文认为,二征起义是在以郡守和县令为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与交趾奴隶主贵族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下发生的。从本质上说,这是两种制度之间的较量。当时发生起义的交趾、日南、九真三郡都是中国汉朝统治下的地区,属于国内发生的阶级斗争,不属于国与国之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十八局起义的社会背景 中英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转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步步侵入,使社会阶级矛盾越发尖锐复杂化了。终于爆发了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革命。东南沿海地区受着鸦片战争和五口通商的直接影响,骤然遭到史无前例的巨大变动。新的人民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风起云涌地开展起来。 当时浙江地区的阶级斗争形势,也日趋尖锐复杂。由于浙江一向是清贵族搜刮的重要基地,如全国漕米向以江浙为大宗,约占全国征粮总额的四分之三,故浙江负担特重。  相似文献   

3.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用唯物主义自然观,反对儒家的唯心主义自然观——天命观的斗争,十分激烈。这种斗争,反映着新兴地主阶级与没落的奴隶主贵族阶级,在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里两种哲学思想的根本对立。总结历史上儒法之间在自然观上的斗争经验,对于我们识别什么是唯心论,什么是唯物论,深入开展批林整风,搞好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夺取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新胜利,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4.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宣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德国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党纲,其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来出."  相似文献   

5.
战国末叶,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已基本完成。但是如同任何新旧社会更替阶段的情况一样,奴隶主贵族复辟势力仍然存在,奴隶制的复辟随时都可能出现。革命与复辟,新兴地主阶级与腐朽反动的奴隶主阶级之间的斗争,十分剧烈。在政治思想领域中,反映这两个阶级斗争的,是代表前者的革新进步的法家路线与代表后者的保守倒退的儒家路线的斗争。秦国从商鞅变法开始,经过一百多年的斗争,到秦始皇时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任务。统一六国后,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的复辟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反复辟的斗争,儒家和法家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在激烈地进行着。如何巩固刚刚统一起来的封建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进一步打击奴隶主贵族复辟与分裂势力,是当时最大的课题。秦始皇在这方面采取了许多措施,建立以国都成阳为中心的交通系统,就是其中之一。和其他措施一样,交通系统的建立,也是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尖锐斗争中发展和完成的。  相似文献   

6.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劳动人民反抗贵族统治者的斗争,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的斗争,各大小诸侯国家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战争这一暴力工具成为当时实现政治目标、扫荡落后势力的必要的工具,以至中国出现了“境内皆言兵”的风气,涌现了以孙武为代表的兵家,《孙子兵法》一书受到二千多年来的重视,名传海内外。孙子以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为指导,总结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秦朝末年,陈胜、吴广起义以后,紧接着在历史舞台上出现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战争,这就是“楚汉相争”。楚汉相争从路线上看,是一场尖锐的儒法斗争。斗争的实质,是继承还是推翻由秦始皇开创的封建大一统的国家。这是从秦王朝开始的分裂与反分裂、复辟和反复辟斗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楚汉相争,研究这一时期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批林批孔,加强我国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曾一再明确指出过,在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的新的历史时期以后,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已经消灭了,阶级斗争不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我国社会的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并且在某种条件下还可能激化。然而前一个时期由于党内某些领导者淡化改造思想政治工作,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和  相似文献   

9.
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确立是在同中国古代的循环论文学史观以及近代以来传入中国的进化论文学史观的论辨、斗争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唯物论文学史观取代进化论文学史观成为中国文学史研究的主导历史观最终促成了中国文学史观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并产生了巨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影响。唯物论文学史观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如下几个问题:一、理解上的肤浅和运用上的简单套用。二、机械的五段式历史分期模式和阶级斗争推动历史发展的观点构成文学史书写中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原则的理解上存在二元对立倾向。  相似文献   

10.
西晋统治的短短五十年中,在大族专政局面下,由于政权的腐败,统治者的骄奢淫侈,皇室、贵族的互相争夺,对人民的沉重剥削,使得当时处在连年的战乱中,阶级矛盾非常尖锐,更招致了西北落后部族的入侵,造成北中国长期沦于落后统治。在北方陷入落后部族混战局面以后,一部分大地主卖身投靠,成为五胡统治者的重要帮凶;一部分大地主纷纷逃到江南。逃到江南的北方地主中,主要是北方大族,他们挟持着从前的传统社会地位和政治特权,携带着除了土地以外的全部财富和宗族、部曲、佃客、奴婢,  相似文献   

11.
哥本哈根学派必须彻底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哥本哈根学派是二十世纪初期,随着量子论的建立而出现的一种唯心主义流派.国际性的批判哥本哈根学派的斗争,已经激烈地进行了半个多世纪.这一场斗争的内容和意义,远远地超出了物理学本身的范围.如何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斗争和国际阶级斗争的高度,分析这一场斗争的实质,从中吸取必要的历史经验,无论是对于物理学本身的发展,或者对于思想战线上的反修斗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欧洲史学史上,米涅开始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考察和研究历史,他和基佐,梯叶里同为当时法国新史学派的创始人。米涅认为法国自中世纪以来的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史,而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一斗争的继续和发展。1823年,仅二十七岁的米涅写成了《法国革命史》一书,以阶级斗争的观点考察了法国大革命的全过程。他在书中认为,法国革命摧毁了旧社会,并“在欧洲开创了新社会的纪元”。恩格斯曾经说过:“在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中,我仍然比较喜欢米涅。”(《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27页) 米涅的《法国革命史》叙事简练,文  相似文献   

13.
大革命失败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权,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广大的乡村中建立了众多的红色根据地,白区与红区的概念由此而生。十年内战后,在我党文件中很少再沿用这一称谓,但是从历史连续性来说,白区亦可指抗战时的国民党统治区,解放战争时的蒋管区。我党的白区工作指导方针,形成于十年内战后期。它是在正确处理农村武装斗争与白区斗争关系的前提下得出的,是刘少奇、周恩来等同志在长期白区斗争实践中,坚持正确方向,冲破“左”倾错误束缚的结果,是党和人民付出巨大代价而探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城市地下斗争特点的唯一正确的方针。  相似文献   

14.
夏曾佑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资产阶级改良派历史学家。他早年治今文经学,后来又系统地接触了当时西方资产阶级庸俗进化论学说,并把两者糅合起来,形成了“民智决定论”唯心主义文化史观。他用这个历史观进行中国历史研究,著有《中国古代史》,对当时和以后的一些资产阶级史学家有过很大影响,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应及时地予以研究和总结。一、夏曾佑的史学渊源及其改良派特点鸦片战争是中国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奴役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开始。鸦片战争后。由于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相似文献   

15.
在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想起了赫鲁晓夫同志在1958年7月29日接见印度记者的一次谈话。印度记者提到,在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和争取和平的斗争的关系这个问题上,某些西方国家人士、甚至某些和平人士一直持有这样一种论点,即反殖民主义斗争有时破坏争取和平的斗争,同争取和平的斗争相予盾。赫鲁晓夫同志在回答时劈头就指出:在这个问题上,殖民地国家或前殖民地国家的代表和西方国家某些代表之间的分歧,并不是偶然现象。“殖民地人民争取摆脱殖民地依附地位的斗争是一个生和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大革命失败后,当时的形势已迫使中国共产党人转向农村,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伟大斗争;党内一部分同志对农村革命问题也进行了分析研究,逐步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理论观点。但是,从1927年7月到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在中共中央的文件指示中却一直坚持城市中心论的观点和政策。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入对中国革命的某些问题的认识存在着偏差。一、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机械理解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是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但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究竟指什么?怎样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对于这个问  相似文献   

17.
魏源思想论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社会发生剧烈变动的年代。尖锐的阶级斗争和反对外国侵略的民族斗争,把一批中国近代早期的思想家推上历史舞台,魏源就是这批思想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魏源思想的形成和他所处的历史年代和社会背景有着极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城市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才出现的,在城市建设中,不可避免地反映着深刻的阶级斗争。各个阶级、各种政治派别总是按照自己的意图进行城市的规划与建设,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正因为这样,我国几千年来儒法斗、阶级斗争反映在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方面也是十分尖锐激烈的。 (一) 在城市建设中,儒法斗争、阶级斗争的一个侧面,是发展农业,促进城市建设呢,还是“田野不辟”,破坏城市建设? 马克思指出:“在从事定居耕作……的民族那里,象在古代社会和封建社会,耕作居于支配地位……”(《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春秋战国时期,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政治代表…  相似文献   

19.
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表明,在这个历史阶段,不仅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而且已经出现了国家。因此,将夏代作为中国奴隶社会的开始,亦即中华文明正式形成的时代,是比较适当的。  相似文献   

20.
毛主席语录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