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的建构遵循人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再到实践的规律,是一个从理论的感性自发到道路的理性自信再到主义的实践自觉的嬗变过程。对于高职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必须采取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运用原理和方法论去指导实践;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育,必须坚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培养历史共通感,用事实说服人;进行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必须把学生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联系起来,通过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践实现个人的文化价值理想。  相似文献   

2.
在经典社会主义中,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中国社会主义发展中,由于与现代化相联系,这一命题就体现为民生问题。从近代以来中国人对资本主义的判断和现代化追求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实践,再到邓小平理论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是围绕民生问题而展开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只有把握民生问题与现代化的关系,才能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上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大师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进行了历史与逻辑进程的考察,从马恩的社会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到列宁的社会主义发展“非对抗矛盾动力论”,斯大林的“完全适合动力论”,再到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发展“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认识上的不断深化和推进,特别是我党第三代领导的认识邓一个新高度,作出了更大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进行了再认识。在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念,从而科学地回答了这个带根本性质的和具有强烈现实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项决定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既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我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总结和改革开放十四年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历史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要完成不同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中,审时度势地转变党的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问题上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7.
要弄清社会主义能否“讲得清楚” 问题,必须从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过程存在着渐进性认识阶段和飞跃性认识阶段来分析,当它处于飞跃性认识阶段时,社会主义就是“讲得清楚” 占主导地位.当前中国有了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就属这种情况.相反的,则是另一种情况.同时,要看到社会主义科学真理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因而也要结合各国具体的历史条件来分析,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才能达到理性具体,得到整体完整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化,从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以一系列新的提法实现了社会主义的范式转变,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9.
科学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科学,必然具有所固有的特点;科学是一种理性认识,认识的发展有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由科学社会主义再到实践社会主义,恰是这样的两次飞跃。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科学社会主义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实现了两次大的转变.这就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转变。时至今日,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正经历着从困惑到振兴的第三次大转变。提出科学论社会主义从困惑到振兴的第三次大转变命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着重从时代特征、转变的条件及其根本标志概述这三次大转变的基奉情况,以深刻认识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把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三十年改革探索和实践,带来了中国社会的历史性巨变,社会主义逐步走上了一条成熟理性的发展道路。本文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为背景,从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层面,探究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程和价值取向,一是从历史看,改革开放是摆脱思想束缚,对传统社会主义的创新;二是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是基于现阶段基本国情,对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再造;三是从面向未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开创性的事业,当代中国和世界正在发生历史性深刻变化,改革开放仍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对社会主义认识,推进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怎样结合国情认识社会主义和处于社会主义何种阶段,是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面对的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在艰难曲折的探索中,列宁提出了一个"初级阶段"的观点,邓小平提出了两个"初级阶段"的观点。中共十三大报告首次作出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并进行了初步阐述,同时据此概括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形成了"中国道路"的轮廓。十五大报告系统地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纲领,将"中国道路"具体化。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国际地位"没有变",为坚定不移走"中国道路"重申了依据。但是,要落到实处,必须重视新情况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研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我们党提出和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大基本问题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三大理论成果对三大基本问题的解答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又形成了相互贯通和层层递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走向文化强国的精神支柱,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意志的体现。透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本质属性、历史进程、精神气质、利益诉求和愿望表达等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崇高性与现实性的统一、先进性与广泛性的统一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论朱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成因与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德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他是最早明确提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概念的中共中央领导人。这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朱德的民本思想、实地考察、熟谙国情和与时俱进的精神,也为我党一系列思想如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社会主义本质论、建设民主政治、国际形势的科学判断与应对等的形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和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当代工匠精神强调的爱国主义情怀、敬业奉献精神、诚实守信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相一致,这一精神努力实现的富强文明、公正平等、敬业守信,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追求的目标与愿景,当代工匠精神既是对自身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又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在分析当代工匠精神面临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剖析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进而就当代工匠精神的践行与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角提出观点和见解。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经济法思想是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在我国经济改革实践中创造性的运用,较完整地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理论体系.邓小平经济法思想主要由其对法和经济的关系的认识、企业法律制度和经济法体系等内容构成,为我国新时代的经济法理论研究和经济法体系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批判德国机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在批判拉萨尔的机会主义过程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第一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对所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有极大的差异。十七大报告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又要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认识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