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2013年最令人期待的天文学事件如期上演——超过40亿年高龄、却仍在发育中的彗星"艾森"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在此,本刊为你讲述——就像任何一颗大彗星一样,"C/2012 S1"彗星(它更容易被人们记住的俗名是"艾森")是注定要死的。科学家说,"艾森"的死亡故事早在2012年7月就开始了。当时,两名业余天文学家在俄罗斯的基兹洛沃茨克附近观测巨蟹座和双子座附近的天空时,偶然看见了一个暗淡、模糊的天体。这就是"艾森",当时它正加速飞向太阳,其外层不断分解、不断扩散。"艾森"之死可以追溯到几百万年前的一次重大  相似文献   

2.
胡中为 《自然杂志》2015,37(4):281-286
肉眼看到彗星的机会很少,尤其是长尾巴的亮彗星更是罕见,因此彗星有重要的观测研究意义。艾森(ISON)彗星无疑是2013年最新奇的天象之一,它是从太阳系边缘初次到太阳系内区被发现的“新”彗星,曾推测它走近地球时可能展示“世纪彗星”的壮观丰姿,又穿越太阳外部的高温大气(日冕)而展现“飞蛾扑火”的“掠日彗星”毁灭闹剧。从天文爱好者到专家及太空飞船做了大量观测,留下了很多新奇而有趣的宝贵资料。其实,它的本体只是冰-尘冻结的小彗核,随着走近 太阳而蒸发的物质形成大而亮的彗发和长长的彗尾。  相似文献   

3.
感谢大碰撞     
不要认为彗星或小行星对地球的大碰撞就意味着所谓“世界末日”。古往今来,宇宙碰撞一直在刻划着我们的行星及栖息于其上的生命。如果没有小行星的冲击,就没有天体──既无地球,也无月亮,更无生命和今天的人类。 地球的原材料 大约46亿年前,在开始发光的太阳四周包围着圆盘状的气体和微尘。一般认为这个气体和微尘层不久即分裂,产生了10兆个左右的小行星。根据推测,当时在地球的轨道附近大约存在着100亿个直径约10公里、重量约1兆吨的小行星。 小行星在不断的撞击中合为一体并逐渐成长,在体积达到一定程度时就加速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哈雷彗星临近地球时期,世界各国的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将按照统一计划全面观测彗星。天文学家研究哈雷彗星时的共同协作哈雷彗星是周期彗星中最亮的彗星,它的绕日公转周期为七十六年。但是,许许多多研究者联合起来观测哈雷彗星已非第一次了,还在1759年,数学家克雷洛(А.Клеро)、天文学家拉兰德(Ж.Ла-ланд)和有名的轨道计算学家列波特(К.Лепот)在计算出了哈雷彗星的轨道根数及星历表之后,他们就曾预言,哈雷彗星将会回归。后来,天文学家果真在哈雷彗星星历表预报的位置附近观测到了哈雷彗星。  相似文献   

5.
今年春天,一颗新彗星在太空中光华四射,它的彗尾在最长时超过1000万公里。这就是中日两国天文爱好者共同发现的池谷一张彗星,它是我国爱好者首次发现的新彗星,也是中国第一次用自制望远镜“摘下”来的星星。 那么,这颗春天之星是怎样被自制望远镜“摘下”来的呢?  相似文献   

6.
吴光节 《自然杂志》1997,19(5):302-304,F002
海尔一波普彗星已经远去,对它的研究工作仍在继续,不过,它已有的非凡表现,已使它成为人类历史上进行了最佳观测的彗星,它也可能将以“1997明亮彗星”的名字载入史册。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4日,在距离地球4.5亿千米的地方,由美国“深度撞击号”飞船发射的撞击器成功地撞击了“坦普尔1号”彗星,从而在太空上演了一场十分壮观的“焰火秀”。这次撞击的时间跟预定时间完全吻合。这次撞击的目的是探查彗星的构成。近距离环绕“坦普尔1号”彗星飞行的“深度撞击号”飞船(母船),是此次“深度撞击”任务中的主要角色,它将撞击舱发  相似文献   

8.
“星尘号”项目的首批研究结果一经发布,就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大吃一惊:“在怀尔德-2”彗星上存在橄榄石等高温生成物质,这意味着彗星曾有过“冰火相容”的历史。这石破天惊的发现不仅让人们重新认识彗星,更对“星尘号”项目的关键细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只有经得起推敲的细节,才具备科学意义上的说服力——“星尘号”回家已经好几个月了,惊人的发现不断传来。除有橄榄石外,科学家还发现在捕获的彗星尘埃中含有钙、铝、钛等金属晶体,它们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生成。该项目首席科学家布朗利认为,橄榄石等晶体表明,构成彗星的是从低温到高温下…  相似文献   

9.
今年5月2~16日,天文爱好者可以一睹池谷一张彗星的迷人风采。这颗带尾巴的彗星5月2~8日出现在天龙星座,将与“天龙”共舞;5月8日将告别“天龙”,进入武仙星座,与“武仙”相依为伴。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内,池谷一张彗星不仅较亮,而且仰角较高,还可避开月光的影响,是观看它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一阵震耳欲聋的巨响,在人们还没来得及看清楚之前,一架子弹形的飞机已穿出薄雾,滑行在伦敦机场的跑道上——“彗星1号”呼啸着冲上了天空,也冲进了历史。这是有史以来喷气式飞机首次进行载人商业飞行。“彗星1号” 的巨大推力来自于它的四台喷气式发动机。  相似文献   

11.
四海 《科学之友》2007,(9A):30-31
2007年6月30日是“通古斯大爆炸”发生99周年的日子,这个困扰科学家近百年的爆炸原因,不断又有新的解释被提出。最近科学家在爆炸地点附近发现了一个湖泊,这个湖宽300m、深50m,形状类似一个低速撞击坑,为行星撞击说提供了有力证据。有意大利科学家指出“通古斯大爆炸”很可能是坠落在当地的一颗巨大陨石引起的;但俄罗斯研究人员认为坠落的不是石制的陨石,而是一颗由冰和干冰组成的彗星。  相似文献   

12.
彗星被称为“时间宝库”,这是因为在彗星的内部包含着许多有关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的线索。由冰、气体及尘埃构成的彗星,在大约45亿年前诞生于太阳系外围遥远的寒冷地带,因此它们是原始太阳系的残骸。2005年7月,美国发射的“深度撞击号”飞船将撞击“特普尔1号”彗星,这将是人类和人类的太空飞行器首次探测彗星表面以下的情况,因此也将首次揭开彗星内部的秘密,并且为人类避免彗星和小行星等天体撞击地球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3.
彗星近照     
《大自然探索》2011,(4):7-7
不久前,美国“星尘号”探测器经过“坦普尔一号”彗星,并为这颗彗星的冰质表面拍摄了多张照片,下图为其中的一张。“星尘号”这次经过“坦普尔一号”的目的是,探测这颗彗星在环绕太阳运行过程中其表面发生了什么变化。六年前,美国“深度撞击号”探测器代表人类首次造访“坦普尔一号”并拍摄了许多照片。  相似文献   

14.
陈勇 《科学之友》2005,(9):32-33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在这一片焰火之中,人类仿佛窥见了太阳的儿时容貌。  相似文献   

15.
1999年2月7日,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星尘”号太空探测器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准备与周期性彗星“王尔德2”进行历史性的约会。“星尘”号此行雄心勃勃的目的,就是收集星际空间的尘埃,并在2004年拦截“王尔德2”彗星和捕获彗星的尘埃,于2006年把这些尘埃带回地球,供科学家们研究。“星尘”计划是自欧洲航天组织的“吉奥托”探测器于1986年定点飞过“哈雷”彗星和于1992年飞过“26P/GS”彗星之后,人类的探测器首次与若彗相会的任务。不仅如此,该计划也是人类首次尝试把星际尘埃和彗星样本带回地球。这是一项任务期长达7年、需要…  相似文献   

16.
1975年5月的一个晚上,我正在天文台上观看天体。在北极星附近忽然看见一个奇异的光环向南飞飘,数秒钟后立即停住,高树在空中,不动声色。我当时想起也许是所谓的“飞碟”,所以马上移动笨重的望远镜想看个究竟,正在这个时候,它发出了一片强光,然后就杳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人们对彗星的认识基于其是由冰组成的天体,由于组成彗星的一半以上的物质都是冰,所以人们又形象地称它为“脏雪球”——  相似文献   

18.
由欧洲和美国宇航局于1995年12月发射的SOHO卫星(太阳和日球天文台)近日又发现了一颗新的彗星。据意大利安莎社14日报道,这是它在9年的观测过程中发现的第750颗彗星。SOHO卫星将这颗彗星的形状拍成照片,并被发表在SOHO网站上。由于拥有先进的日冕仪,SOHO卫星成为天文史上发现彗星数量最多的天文探测卫星。SOHO卫星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宇航局(ESA)开展的一个太阳联合监测计划,因此,SOHO卫星又被称为“太阳和日球天文台”。SOHO卫星发现第750颗彗星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东部时间7月4日凌晨1时52分(北京时间4日13时52分),在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之后,美宇航局的“深度撞击”彗星撞击器终于成功击中坦普尔1号彗星的彗核表面,在太空中绽放出美丽的焰火,完成了人造航天器和彗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就在这一片焰火之中,人类仿佛窥见了太阳系的儿时容貌。一举成功北京时间13时52分左右,质量为372kg的铜质撞击器与“深度撞击”号探测器脱离约24h后,以3.7万km/h的相对速度在距地球约1.3亿km处与坦普尔1号彗星成功相撞,完成此次壮烈的“杀身成仁”之旅。伴随着一道炫目强光,美国宇航局喷气推进实验室立刻成了…  相似文献   

20.
解读彗星     
什么是彗星,彗星从何而来?为什么说它们可能是生命的“信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现代人对彗星的认识和了解比古人已经多了不知多少倍。不过,彗星的神秘面纱至今仍未被彻底揭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