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黔中花江喀斯特干热河谷地区石漠化发育较为典型,生境十分脆弱,其自然环境、生态产业和社会经济均被学者广泛关注.自“九五”计划实施以来的近30年,学者在该区开展了认识石漠化、治理石漠化、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生态与经济耦合发展等诸多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实践成果,推动石漠化治理和山区生态建设,其中的“顶坛模式”是石漠化治理的典型经验.本研究首先从干、热、河谷深切、石漠化4个方面阐明了该区的基本特征,然后从认识喀斯特石漠化、石漠化治理生态产业培育、生态产业提质增效等视角,对现有主要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长期积累的资料,分析了下一步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最后以区域为尺度,展望了未来研究的三个重要方向,即小生境特征的量化及应用、植被恢复与二元结构的关系和生态产品的生态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2.
广西都安三只羊地区岩溶环境与石漠化治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三只羊地区的地层分布、地形地貌、岩溶发育特征,论述了区内岩溶环境条件对石漠化发展趋势的影响.同时,对区内进行了石漠化程度分区,总结了生态环境恢复与生态重建示范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该区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方针,为西南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介绍<京都协定书>中提出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目的,阐述目前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程度及其生态治理的现状,并探讨清洁发展机制在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生态治理中的应用范围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张家全 《广东科技》2011,20(10):70-71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生态经济治理模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分析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进程缓慢的难点基础上,结合广西岩溶地区的自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生产(技术)、生态、生活与发展三个层面提出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生态经济优化模式。  相似文献   

6.
根据石漠化等级程度及微地貌景观不同,选择12个固定样地作为研究对象,进行4次监测。结果表明,喀斯特峡谷区土壤温度与石漠化等级程度相关性不大,与植被覆盖度,特别是林下草被覆盖度具有很大相关性;随着治理时间增加,各等级石漠化土壤温度日变化趋于中度石漠化>轻度石漠化>强度石漠化>潜在石漠化的稳定大小关系。随治理时间增加,旱季土壤水分有逐渐提高的趋势,且年际同期变化幅度较大。研究不同等级石漠化人工生态恢复的土壤温度及水分有助于从土壤水热的角度来揭示石漠化恢复治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为喀斯特地区石漠化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龙成昌  陈训 《贵州科学》2010,28(4):46-52
人工营造大面积的生态经济林是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重要措施,生态经济林的可持续经营直接关系到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成败。本文关注土壤营养特性对生态经济林经营的影响,以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花江峡谷成功经营的顶坛花椒林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造林前为荒地和耕地的种地类上人工生态经济林林下土壤的营养背景,各主要大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种类的全量和有效态含量及其垂直变化特性,并重点探讨了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石灰土金属微量元素有效性低下问题及其机理。本文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林造林树种遴选及后期管护和施肥决策,尤其是微量元素的合理施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石漠化中心地区,是中国岩溶分布最广的省区之一.岩溶面积达110 875.7 km2.占云南省土地面积的28.14%.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市、区)中,118个县(市、区)均有岩溶分布,且主要分布在滇东南、滇东的文山州、红河州、昭通市、昆明市和曲靖市.从石漠化概念、特点、形成机理、治理模式等方面对云南石漠化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气候、立地条件、植被及社区状况等提出了石漠化分区治理理念.在石漠化进程的不同阶段,选择相适应的树种,采用集水土保持、景观、薪炭材或药用等于一体的适宜的方法进行人工植被恢复,通过将生态建设与区域发展、新农村建设和解决"三农"问题紧密结合起,改善区域生态状况,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蓝凤金 《广东科技》2012,21(9):139-140
由于岩溶地区是我国石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因此一直受到我国政府的广泛关注,鉴于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石漠化等问题的严重性,本文就这一问题的治理工程设计进行专题讨论。首先对岩溶地区土地利用、石漠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之后就岩溶地区治理工程设计的要点给予阐述,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有土地资源的治理以及土地资源模式构建这两个方面,最后,就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工程设计的对策进行说明。通过采取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完善石漠化的治理模式、轻度的石漠化治理、中度石漠化治理、强度的石漠化治理等五个设计层面,为岩溶地区的土地利用和石漠化治理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性策略。  相似文献   

10.
丛枝菌根在石漠化生态恢复中的应用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漠化是西南喀斯特地区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石漠化问题的研究十分活跃,在很多方面都取得很大进展,但在岩溶区实际的生态恢复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障碍.菌根真菌生态适应性强,对恶劣环境中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通过分析丛枝菌根的生理结构和生态功能与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亟待克服的障碍之间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利用菌根手段来解决岩溶石漠化地区的这些问题是一条崭新而有效的途径,并且其在提高石漠化地区植物抗岩溶干旱、耐土壤贫瘠能力和增强新引入植物对石生、富钙环境适应力等方面将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人类活动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的影响以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东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4):49-53,88
喀斯特石漠化是自然与社会、经济综合作用的产物,是生态失衡的重要表现,是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而石漠化的加剧却是人类不合理的经济、社会活动破坏了该地区脆弱的生态平衡,一旦形成石漠化景观,依靠该地区自身的自然生态修复来恢复其自然景观,却是一个漫长和困难的过程.只有我们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该地区的土地资源,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才能有效的遏制这种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2.
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是目前绿色公路建设的热点问题,常用框格植草措施减缓雨水对边坡的冲刷破坏,加快坡面的植被恢复进程。结合广西贺巴高速来都段石漠化边坡植被恢复项目,通过对现场工程技术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剖析了石漠化边坡框格内填土植草的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技术在应用中发现的一些技术问题,提出了框格内填土局部稳定技术的新型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在该石漠化边坡,推广应用了采用水土共蓄的新型板槽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防护的最新发明技术,以期对石漠化边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积极的技术措施和建议,促进石漠化地区绿色公路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级别指数的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喀斯特高原山区,地面破碎,人地矛盾突出。依托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以大方县桶井村为研究区,从其影像上解译喀斯特石漠化空间分布现状,建立石漠化空间数据库,从景观空间分析方法出发,基于景观级别指数定量化分析石漠化景观格局特征,经统计综合分析石漠化景观的相关指数,得出研究区石漠化发育程度及其分布情况具有较大差异,整体破碎度较低、均匀度较高,石漠化发育程度较高的斑块面积较小,不连续,镶嵌在各类景观类型中。研究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对生态建设有较大的影响,可根据景观指数分析结果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石漠化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4.
基于"3S"技术的奉节县喀斯特石漠化调查及精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以TM遥感图像为基础,用实地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以人机交互式判读为主的方法,对奉节县石漠化现状进行解译并得出分级结果.采用混淆误差矩阵和相对误差法对分级结果作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县2198.88km^2碳酸盐岩层中,无石漠化面积为683.70km^2,潜在石漠化面积741.25km^2,石漠化面积773.92km^2,石漠化发生率为35.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66.74km^2、312.48km^2、178.60km^2、16.1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7.6%,4.4%、0.4%.石漠化强度分级结果的总精度为95.3%,图斑面积平均相对误差为1.96%,调查结果符合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粤北岩溶山区是广东省石漠化土地分布的主要区域,石漠化已成为当地生态环境改善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从面积与等级、不同石漠化类型土地的主要特征等方面概述了粤北岩溶山区土地石漠化现状,分析了石漠化对粤北岩溶山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石漠化防治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开展广西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时空演变特征分析,为广西开展石漠化生态恢复重建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美国Thematic Mapper(TM)和国产环境减灾卫星HJ遥感数据,结合实地调查采样数据,在分析石漠化遥感光谱特征的基础上,以植被覆盖状况作为石漠化评价指标,采用框式分类方法对广西1988时相、2002时相、2007时相、2015时相4个时相石漠化状况进行等级制图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结果】2002时相广西石漠化面积最大,1988时相次之,2015时相最小。近30年来,广西石漠化面积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即1988—2002年呈增加趋势,2002—2015年呈逐渐减少趋势,石漠化程度得到控制。其中,1988时相,广西的喀斯特地区中部石漠化比较严重;2002时相,中部石漠化得到改善,西部加重;2007时相,西部石漠化得到改善,中东部加重;2015时相,全区石漠化得到全面的改善,呈现重度转中度、中度转轻度、轻度转潜在石漠化的良好态势。【结论】植被覆盖是衡量石漠化程度的有效标志,TM和HJ数据可较好的监测大范围石漠化时空演变。  相似文献   

17.
全面总结了近年来中国在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实践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方面,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岩溶森林生态保护修复政策支撑体系,基于岩溶地区小生境高度异质性的多物种共存与生物多样性维持理论,基于岩溶地形地貌、土壤和自然干扰机制下的隐域性植被演替理论,基于岩溶植物萌生特性的群落构建机制和岩溶生...  相似文献   

18.
人类活动是塔克拉玛干南部地区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荒漠化问题是该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键,荒漠化的土地又反作用于荒漠化发展过程,继续加速荒漠化过程。这一人与自然的叠加反促作用,使生态环境更加恶化,荒漠化加重。文章通过利用大量的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对研究区的环境特征变化成因分析,为荒漠化治理、环境管理与生态调控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截至2005年,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已经达到12.96×104km2,中国南方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成为我国三大生态灾害。以黔东南自治州为主要对象,研究了生态综合治理下黔东南州2000~2005年石漠化的变化特征,应用空间转移矩阵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数据表明:黔东南州石漠化面积从2000年1 638.46km2发展到2005年的1 753.60 km2,5年间平均每年增加23km2,到2050年石漠化面积将达到2 634.45 km2,占全州国土面积的8.68%。虽然黔东南州石漠化低于贵州平均水平,但是石漠化防治工作不容忽视,要建设黔东南生态文明试验区,石漠化治理仍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