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萌 《世界博览》2012,(24):44-45
畅销文本背后的故事很多中国人都知道歌德、黑格尔和《格林童话》,但德国人又知道哪些中国人、哪些关于中国的作品呢?曾经询问过一位旅届德国的中国学者,如何知道德国出版界和读者对有关中国题材、作家的看法时,他说:"那你就去德国亚马逊吧,那里有你想要的答案!"打开亚马逊德国的网页,输入"China(中国)"一  相似文献   

2.
<正>人在德国,处处感受到节约用水的氛围。德国朋友常说的一句话是:"因为水是生命之源,所以一定要节约使用。"对此,我只觉得惊奇,并没太往心里去。但有件事,却让我彻底改变了先前的散漫想法,而对"抠门儿"的德国人肃然起敬。那天我去一家公司洽谈业务。公司主管招待了我。他问我,要喝水吗?我说,喝。他问我,你要喝多少?我随口说,一杯吧。结果一杯水没喝完,业务谈妥了,我起身告辞。他叫住我,一脸不高兴地提醒我,你的水还没喝完呢。我说,喝不下了,就一点儿水嘛!他严肃地说,既然你喝不完,为什么你刚才要一杯水呢?你可以跟我要半  相似文献   

3.
二战结束后,一位美国记者去战败的德国采访。他惊奇地发现,尽管当时德国的经济已全面崩溃,生活用品奇缺,城市里到处是残垣断壁和焦土,然而,住在防空洞里的德国人仍不忘记用有限的清水在炮弹壳里养一束束鲜花。由此,他认为,德国一定会重新崛起。因为一个在任何时候都不放弃对美的追求的民族,其精神是不可估量的。历史已为他的话做了最好的注释。中国是传统园林大国,有着近5000年的养花、赏花传统。古代劳动人民培育的荷花、玫瑰、牡丹、  相似文献   

4.
德国历来被视为哲学的"故乡",诞生了众多伟大的思想家,其原因就在于德国向来秉持"教育为先"的强国理念。纵观德国的教育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德国的教育传统中存在着"保守"与"自由"两个看似相悖的特点,向来以严谨勤奋著称的德国人对于教育的"保守"就在于其严苛,而"学术自由"则是德国教育的重要原则,在这两个传统的共同作用下,德国的教育模式成为了世界的典范,并始终推动着德国的创新与前进。  相似文献   

5.
<正>"小航天"是一架航天飞机。他从出生那一天开始,就觉得自己不一般,有一种优越感。至于这种优越感究竟来自哪里,"小航天"不想直接说出来,他的不一般最好是由伙伴们发现。"小航天"虽然大名里有"飞机"两个字,长得和飞机也比较像,但是如果有人说他和飞机是一家,他立马跟这个人急。平时,"小航天"有些抗拒自己被称为"飞机",因为他认为  相似文献   

6.
《世界博览》2013,(3):11-11
德国奶粉严重缺货,德国妈妈们发怒了!咪路咪和爱他美是来自德国黑森州美乐宝旗下的两个品牌,在奶粉品牌中销售很好。但目前在德国,基本上已经买不到这两种品牌的奶粉了,一位德国妈妈接受德国《时代周报》采访时愤怒地说:"原因就是中国人把我们的奶粉买光了。"自三氯氰胺丑闻后,中国人开始喜欢购买德国奶粉,以致于德国本土的奶粉长期缺货。美乐宝发言人斯蒂芬·斯多尔对《图片报》这样说:"我们既不直接卖给中国人,也不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一艘德国的潜艇上,诡异地发生了各种离奇的事件,让人百思不解。一开始就发生多起不祥事件"U-65"号是一艘不祥的潜艇。它是德国人于1941年在比利时建造的24艘大型潜水艇之一。早在建造这艘潜艇过程中,就  相似文献   

8.
【德】《经济周刊》2012年6月4日蒂洛·萨拉青,1945年2月12日出生于德国图林根州,是德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和作家。曾担任柏林市财政局局长、德意志联邦银行董事等职。在其2010年8月出版的《德国自取灭亡》中,他认为外来移民群体不断壮大,使德国变得"越来越穷",德国人终将在自己国家里"成为少数族群,并最终走向灭亡"。这一观点虽迎合了右翼人士的主张,但受到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9.
谢盛友 《世界知识》2012,(10):58-59
萨拉青在他的《德国自取灭亡》一书中,指责穆斯林移民不愿意融入西方社会。他要求对外国移民进入西方社会进行严格筛选,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他还警告德国人,不要沦落成自己国家中的外国人,"不是我们去适应移民,而是他们应该来适应德国"。  相似文献   

10.
德国政府免费给他们住房,还给每人每个月200欧元生活费,但不准他们打工。认识在德国的中国难民老梁,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当时我在法兰克福的火车站买早餐,一位神秘兮兮的亚洲人操着南方口音的普通话凑过来问我,能不能帮他买张去阿姆斯特丹的火车票,他一点外语都不会我对出门在外、需要帮助的中国人总是特别热情,就带他到自动售票机上去买票。期间问他是来德国公干  相似文献   

11.
《世界博览》2012,(2):16-16
正同默克尔比起来,克里斯蒂安·伍尔夫这个名字一段时间之前还让人觉得很陌生。不过最近他突然"红"了,这位德国现任总统,因为隐瞒房屋贷款获得渠道以及威胁媒体不要报道此事而犯了众怒。1月7日,德国示威者在德国总统府外举行示威活动,示威者高举鞋子和标语,要求他辞职。德国总统只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作为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伍尔  相似文献   

12.
王晓夏 《世界博览》2010,(17):64-65
科学已经不是少数人的特权,网络时代"人人都是科学家"。只是普通天文爱好者的德国人丹尼尔·格布哈德特怎么也不会想到,他居然成为了"深空"中一颗中子星的发现者。这得益于丹尼尔参加的一项名为Einstein@Home的计划。  相似文献   

13.
《特区科技》2010,(12):88-89
为什么要喝德国葡萄酒?法国的不是最好吗?原来只有德国人,对,只有严谨的德国人(想想奔驰吧)才能想出一个奇怪的办法:每支葡萄酒,都必须标出精确的评级,避免各位同学喝错。对德国酒商来说,这是严格的法令,但对你来说,就是个好消息!如果你对何谓好葡萄酒还没建立起概念,你马上就会变成内行了。我建议你一次打开三瓶,对比着喝,会发现看似一样的葡萄酒竟然有完全不同的韵味。  相似文献   

14.
大多数德国人不仅把家用设施运到中国,而且还把德式生活方式、时间观念带到了上海。一年前,安迪第一次宣称:"我是一个德国人。""为什么?"我反问。"因为我会说德语。"安迪脱口而出,好像我问的是一个世界上最无聊的问题似的。"但是你也说中文啊(他的中文比德文更好),"我努力想把自己的思路理顺,"那就是说,你也是中国人?"我问。  相似文献   

15.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不感兴趣的,就接受困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登克死了,带走了他所有的秘密。他仿佛是一个看不见底的深渊,折磨着人们的智慧和神经。一战后的德国饱尝战败之痛,经济危机爆发,食品短缺,犯罪率越来越高。在东南边陲的小镇穆恩斯特堡出现了一个"食人狂魔",他的"饥饿"只能靠吃人来缓解。警察搜查时光是牙齿就找到了351颗。他到底吃了多少人?一切还要从一声尖叫开始讲起。穆恩斯特堡的这声惨叫来自溪边的一幢2层公寓。公寓里住着3户人家,一家是教师,一家是工人,还有一家是独居的杂货店店主。  相似文献   

17.
41岁的塞巴斯蒂安·斯柯成了德国万人瞩目的人物。斯柯先生只是德国《明镜》周刊在线编辑部的一个工作人员。斯柯先生之成名是因为他对当代德语发展事业做出的贡献。2006年10月的一期《明镜》周刊上,以"救救德语"为当期刊题,以"德语大甩卖"为文,详细论述了当代德语语言文学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揭示了德语混乱、衰退、受到越来越多的外来语冲击、越来越被不严肃地使用的现实。而斯柯先生也就作为这个混乱语言背景下一名出语幽默的德语卫士被介绍给了德国读者。  相似文献   

18.
追风人物     
<正>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去世4月13日,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德国城市吕贝克的一家医院去世。格拉斯出生于1927年,父亲是德国商人,母亲为波兰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君特曾入伍。战后他一度成为美军战俘,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后来他从事过各种职业,最后成为职业作家,并于1959年创作了反纳粹的长篇小说《铁皮鼓》。《铁皮鼓》被认为是欧洲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瑞典皇家科学院授予他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称"《铁皮鼓》是二战之后世界文学  相似文献   

19.
"三精"肥料是由德国引进的根据农作物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要的高效选择性叶面肥,通过试验证明是效果最好的叶面肥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国菜飘香     
李春华 《青年科学》2008,(Z1):81-81
德国国菜——香肠火腿德国人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口喝酒"的民族。德国人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由于偏好猪肉,大部分有名的德国菜都是猪肉制品。德国的食品最有名的是红肠、香肠及火腿。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