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析美国梦     
自欧洲移民第一次踏上美洲大陆这块土地,他们一直在追寻一个梦想:物质富裕和精神自由。《独立宣言》更是将这个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梦的基本内容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到了二十世纪,更是外化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追寻美国梦产生的根源,能对当今世界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世界博览》2014,(7):8-8
正中国人的个人梦与国家梦紧密交织,吸引力未来可超越"美国梦"。报告指出,"中国梦"提出的时间虽短,但在中国已经妇孺皆知,调查显示,有92%的受访中国民众知道"中国梦",其中八成是从网上获悉。相比之下,只有81%的受访美国人听说过"美国梦",而听说过"英国梦"的英国人只占10%。报告认为,三国的民众都最希望在个人层面获得健康、幸福和良好的家庭生活条件。报告认为,中国民众对"中国梦"的吸引力更加自信。受访中国人中有超过三分之一认为,美国是当今世界的"理想国度",但这种看法仅限于当前,有42%的中国民众认为,再过10年,中国将会成为"理想国度"。对于梦想的实现途径,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都将个人努力排在第一  相似文献   

3.
粟月静 《世界博览》2012,(24):39-43
2012美国新书中的"五个中国"在中美实力对比上,美国人有着山姆大叔一贯的乐观,他们的书总是告诉我们,虽然中国强大了,但美国依然可重振威风,美国的地位无法撼动。由于美国投资带来商务旅客的剧增,旅美移民家人的频繁往来,还有美国人对东方文化、历史和古迹的爱好,让中国成为美国人出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由此拉动了旅游书的热卖,2012年《国家地理旅行书:中国》出了第三版。除了旅游指南,做生意指南书也  相似文献   

4.
张芬 《科技信息》2010,(18):139-139
《伟大的盖茨比》堪称上世纪20年代"美国梦"破灭的一首绝唱,本文将从异化角度探讨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过程,反映出菲茨杰拉德对现代人处于异化状态的关注:人与自然,人与自我和人与社会,并得出消费主义是异化的本质原因。  相似文献   

5.
“黑人桂冠诗人”兰斯顿·休斯自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疲惫的布鲁斯》起,便成为了用诗阐释美国黑人生活的权威。本文将对休斯诗作中频频出现的“梦”这一主题进行解析,以探讨休斯的黑人“新美国梦”的核心与本质及其对传统“美国梦”的质疑与挑战。  相似文献   

6.
"美国梦"是美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结晶,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美国语言是美国民族文化的符号,是美国人思维和梦想的源泉,具有诗性和隐喻的特征.借助隐喻思维,人们不仅能够从美国语言中透视"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重新审视语言在一个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启示我们只有树立民族语言意识,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主权.  相似文献   

7.
罗杨  宋雨 《科技信息》2007,(17):147
在《伟大的盖茨比》中,作者菲茨杰拉德通过对一位年轻人追逐梦想过程的描写,深刻剖析了美国梦的起源、演变以及幻灭的原因,以引起现代人对实现理想过程的思考,从而警惕“美国梦”所设的陷阱,避免了悲剧的重演。  相似文献   

8.
苏焕莉 《科技信息》2010,(8):I0131-I0131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男主人公盖茨比穷毕生之精力去追求梦中情人黛茜,以实现自己的“美国梦”。本文分析了盖茨比在实现“美国梦”过程中仍怀有对感情的忠贞,忠实于浪漫主义,探讨了盖茨比被社会抛弃的根源正在于“美国梦”的虚幻。  相似文献   

9.
美国梦一直都是20世纪初美国作家的重要话题。本文结合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具体分析其主人公迪克内心的美国梦,分析其美国梦破灭的社会和个人因素,并揭示其所产生意义。  相似文献   

10.
韩冰 《科技信息》2011,(33):423-423,398
《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是美国二十年代著名小说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1896-1940)的杰作,它以完美的艺术形式向读者诉说了一场美国梦的破灭。这篇小说从内容来说不过讲述了一个"负心女子痴心汉"的故事,但是它给读者造成的感染力决不止爱情的失落。从小说的字里行间中,读者能感受到一种"距离感",那就是: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海市蜃楼,美国梦仅仅是个虚无飘渺的空中楼阁。本文通过对文中人物的分析,使读者在领会盖茨比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1.
正欧洲移民把祖祖辈辈住着印第安人的美洲大陆当成无人之境的月球了。他们登陆月球、在那儿施行三光政策以后,为了能够维持兄弟之间的团结友爱、为了众哥们都消消停停地发财致富,因而推崇自由、民主、平等的美国梦。现在国内讲中国梦,这就使我们不由自主地联想起"美国梦"一词。美国和西欧同族同宗,他们还是多年来的战略伙伴,可谓情同手足,一根绳上的蚂蚱,一荣俱  相似文献   

12.
以国民党前政要吴国桢的《美国为何不能更好理解亚洲事务》一书为中心,结合书中所披露的吴国桢与《亚洲研究杂志》之间的笔战及相关档案所披露的史实,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学理性梳理。认为这场笔战既因吴国桢遭遇而起,也反映了美国学界对中国学者的种族歧视与言论压迫,更体现了美国中国学强烈的政治意识形态化。可见美国中国学意识形态倾向鲜明,我们应将美国中国学相关问题置于中美关系大势下予以理性观察。  相似文献   

13.
菲茨杰拉尔德是美国"爵士时代"的代言人,他在其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以细腻的笔触表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的风貌,用主人公盖茨比的悲剧人生隐喻了"美国梦"的虚幻及其不可企及性,揭示了"美国梦"破灭的必然规律。  相似文献   

14.
菲茨杰拉尔德的《The Great Gatsby》译为《了不起的盖茨比》比译为《灯绿梦渺》更能体现作品的主题。“了不起”这三个宇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意义,它向人们展示的是“迷恫一代”的风貌以及那个时代“美国梦”的破灭。这篇论文尝试着从当时的文化背景、小说的主题以及作品的写作技巧这三大块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相似文献   

15.
<正>"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础,决定着整个国家的强富与贫穷。强国梦,材料不可或缺。"3月23日,中国"材料之父"、两院资深院士师昌绪在中国科技馆作了题为《材料与社会》的报告,探讨中国梦实现之路。"实现强国梦必须重视新材料的  相似文献   

16.
王美芳 《科技信息》2008,(33):396-396
盖茨比和威利分别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推销员之死》的主人公。他们的生命过程是美国梦产生和破灭的过程。其原因在于执着于梦想本身而看不清其本质。他们的悲剧预示美国梦破灭的必然性,而这样的执着使他们蒙上英雄悲剧的色彩。  相似文献   

17.
《左传》中大量梦的记载和描述,为我们展现了春秋时期一种特有的"梦"民俗文化。梦是一种无形心意民俗,它反映了人们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和观察处理问题的方式。《左传》的鬼魂之梦,表达的是神对现实人生的指引;生死之梦,是人们对死亡恐惧的心理转化;报应之梦,则是对现实人生的纠正。梦对社会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些梦呈现了春秋时期民俗生活的百态,透射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8.
美国梦作为一种美国精神备受美国人推崇,然其实质却需要重新审视。美国梦肇始于英裔移民者的北美“拓荒”梦想,而“拓荒”梦则是移民者通过侵占印第安人的家园得以实现,这完全背离了“民主、自由、平等”这一美国立国理想。愈渐膨胀的美国梦已将“拓荒”对象扩展到海外,并采用文化“拓荒”这一软殖民方式进行推广。因此,文化被输入国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需要具备兼顾、保护本民族文化的意识。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都明确强调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完整提出了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思路和关键所在,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国梦"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实现中国梦就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而这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建设文化强国,具有现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就要求我们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20.
《梦美国·美国梦》是近年来深入心脏写美国的一部力作。美国华裔作家莫名以其幽默犀利的手法,上至总统安邦定国宏论,下至平民百姓趣事轶闻,左弹右评,纵横捭阖,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