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维护中庸的方式是"节",它将个人私德与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节"建立在维护统治秩序的基础之上,构成了自下而上的纵深式联系。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将"中庸"上升为理性范围内的"中道"并贯穿于道德、政治与美学之中,它在具体要求与规范上表现出与东方中庸相似的特点,结构上则显示出左右制衡的联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始终将中庸作为实现统治的工具和手段,西方世界则将"中庸"作为根本目的和原则。  相似文献   

2.
君子人格是儒家思想所追求的一种理想人格,也是当代社会发展所推崇的较高精神境界。形成君子人格,就需要学习儒家君子思想的日常生活伦理,它是一套对君子的日常价值观、日常行为、日常习惯加以总结概括符合社会发展的伦理观念。构建儒家君子思想日常生活伦理,从修身之道、交友之道入手,融合"五常""中庸""和合"价值观念,探讨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先秦儒家皆以生言性,讲天道下贯为性,人亦当尽性以回证天道,由上而下,又由下而上。故孔子言践仁以知性;孟子言尽心知性知天;《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易传》言穷神知化,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其思想发展理路是一脉相承的。牟宗三正是依据宋明儒者是否沿先秦儒家此一理路进学而将宋明理学分为五峰蕺山系、象山阳明系、伊川朱子系,并将伊川朱子视为"继别为宗"。  相似文献   

4.
先秦时期,"君子"被孔子赋予道德方面的含义,并成为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的表征。结合《中庸》所论"慎独"、贵"诚"、"时中"等思想,正可一窥先秦儒家所倡导的君子之道。作为先秦儒家道德学说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君子之道对中华民族的人格价值取向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中庸之道”对中国人民族性格的形成影响至深,但人们也对它误会至深。“中庸之道”绝不是调和折中的意思,而是通往成为圣人君子的众多条“道”中的一条广大精深,水恒不变但又平常、平庸的“大道”,它是善的“中和”、万物的“一理”,方向指向至善,它提醒人们在当今的时代要善于为传统“制造”反传统的“一端”,才更有利于传统超越自身。  相似文献   

6.
《中庸》为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之一,是儒家德育思想的代表作。《中庸》所谓"天命、率性、修道"表达了对德育原理的理解,即藉人性固有之善或者说是知行可以合于道的内在基础,加以修养习化,使之接近合于道的境界;其德育理念以"知、仁、勇"为内容,以"尊德性、道问学"为途径,通过"慎独、固执"内外工夫合一的方法,达到"至诚、中庸"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7.
<论语>强调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即合于仁德为善,表现平和中庸为美;道和乐具有本质的联系,存在的前提是"仁";乐的地位从低于道,到趋于平等,乃至最终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制乐作乐更成为一个王朝不可或缺的政治使命;关注历史甚于现实的音乐思想到了墨子、荀子时期才有了较大的转变;始于孔子的儒家音乐思想并不是僵化和封闭的,而是基于历史并关注现实,不断调整和完善着的,这也正是后代王朝能把它纳入到统治思想主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儒家忠恕之道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忠恕是儒家道德学说中重要的理论命题。有《论语》之忠恕,有《中庸》之忠恕。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大大发展了忠恕学说。忠恕之道既有丰富的古代实践,在当代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人本"视野为出发点,从学生培养中西合璧、人本为上,师资构建海纳百川、固本正元,精神气质崇尚真理、平等自由三个角度探讨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并行发展的"中庸"之路。  相似文献   

10.
"中庸",<辞海>(1979缩印本,上海辞书出版社)释文②:儒家伦理思想.指处理事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态度,认为是最高道德标准.<论语·雍也>:"中庸之为道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后来泛指平庸、妥协、保守、不求上进.本文欲以重要的教学方法即数学模型方法的内涵证明,"中庸"作为处理数学问题的方略,成效非凡,借此彰显"中庸"科学的一面.  相似文献   

11.
半个多世纪以前,毛泽东同志就曾经指出:“孔子的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中庸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最先由孔子提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o他的孙子子思因“优道学之失其传”,“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则把它隐括为“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孔子把“中庸”看作是最高的道德标准。什么是中庸?孔子曾有过自己的解释。他说,就是像舜那样:“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选言,隐恶而杨善,执其两端,用其中…  相似文献   

12.
《易》与《中庸》是先秦思想文化的重要学术著作,它们既是古代哲人知慧的结晶,也是传统德性实践的箴言。魏源著述《庸易通义》,一方面,以《中庸》为立论观点,引证《易》学观点发挥《中庸》,目的是贯通二书的义理,比较二书立言宗旨并不矛盾,而且"《中庸》则专以《易》道发之",更阐释其一致性足以互通发明。另一方面,他认为"《中庸》发挥《易》道之诚",可谓精微广大,曲鬯旁通;籍以"用补苴先哲"。文章认为这种"补苴"过程,恰恰是显微无间,体用俱备地展示出儒学明体达用、利物厚生的经世致用特点。文章试从《庸易通义》的书名考释魏源著作该书的动机、目的,及所采用对比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在古代中国的哲人心中,"仁"具有宇宙本体论的意义,中庸是终极性的实践原则。人的成圣过程是在日常人伦中践行中和之道。家庭是最初的生活,孝悌自然构成行仁的实践起点。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是放眼于春秋战国时群雄逐鹿、战火四起的动乱格局,而提出的兼具修身与治国的理想主张。内圣外王这一思想是分散于儒学经典文本之中的,但通过对《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典籍内圣外王思想内涵的梳理发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包含着内以修身成圣、外以治世成王的理想主张,形成了内圣工夫与外王理想的有机统一体。内圣外王思想中蕴含的修身成圣、治世成王的价值取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可以起到重要的价值认同和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区分认知理性与实践理性是解读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基础的前提,也是解读儒家道德教育原则的前提;"道之以德"是儒家道德教育的核心原则,是其它具体教育原则的基础,"道之以德"教育原则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儒家看来,人伦规范源于天道。儒家的人学思想主旨就是以天命的人伦为依据,以践行人伦,并使人伦关系达到"中和"作为人生的最高成就。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即是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的典范——君子。  相似文献   

17.
吕南公是北宋卓有成就的文论家,吕南公在文学理论上有精辟的见解和造诣,提出"言以道为主,而文以言为主"的"文道"观,强调"文不可以不工",虽然是以儒家的思想伦理为基础,但对于"道"持一种包容和开放的态度,其"道"更多指向"为文之道",从而提升了文学的独立性。吕南公的文论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远绍韩愈、超越欧曾、比邻苏轼,是北宋"文道关系"论述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8.
儒家心性论的理论旨归是天人合一,禅宗的心性论是教人顿悟成佛,天和佛分别是儒家和禅宗的最高哲学范畴,而禅宗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化佛教,其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就心性论方面说,儒家和禅宗既有不同特点又有相通之处,其最终的归宿都是指向对生命的关怀,对生命本体的追求,都是通过对心性的探讨和实践,来实现生命的和谐与自由。  相似文献   

19.
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年轻时深受儒家音乐思想影响。柳永在继承儒家"乐由心生"音乐思想的基础上,摆脱礼乐对人性的束缚,最终形成了以"唯真是求"为核心的音乐思想和"以悲为美"的创作风格。然他的艳冶词曲则是他成为词家们所评骘的焦点,其著作《乐章集》更是向世人诠释了一位真实纯粹、满腹才情的民间词人。  相似文献   

20.
在先秦儒家的音乐思想里,"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文试图从儒家几位代表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观点中梳理出儒家"和"的音乐思想发展脉络,并对几位思想家的论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