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的理论着重回答"道德"与"德性"的构成,现代德性与传统德性的区别与沟通,现代道德教育的实施等至今仍引起关注并值得继续探讨的问题.鉴于此,对迪尔凯姆关于"道德教育"理论的介绍,至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2.
STCW78/10公约强调船员的综合素质教育,特别是道德规范成为重中之重,但是面对全球社会道德生活中出现的"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等现象,笔者认为,必须加强航海类学生个体德性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德性是人的存在价值的主要标志。既保持对于神圣宇宙秩序的认同,又寻求德性的建立,人绝不因为德性与幸福之间的背离关系而停止对德性的追求。这是古希腊悲剧关于德性的主要思想。人的德性是与它赖以产生和维持的一定社会共同体息息相关,只要人们还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中,就需要德性来形成相互团结的纽带,维持相互的关系,塑造优美心灵与健康人格。这使古希腊悲剧的德性观在对现代性道德价值观的批判与重构中凸显出特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看来,道德教育必须秉承精确的原则和正确的方法。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建立一种思维方式,即思入本体,体认自由和道德法则的实在性,并使之成为德性的纲维。道德教育不能采取培养道德习惯、道德情感和以幸福作为最高原理的方法,而应该引导和启发受教者逐渐获得经过一再提纯的原理,以道德法则直接决定自己意志的动机,而不使之杂入任何经验成分。这对当今的道德教育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主义社会,共产党员的党性与人的德性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德性是党性的基础,党性是德性的最高境界.失去德性基础,党性就是空中楼阁,枉论先进性.因此,共产党员要塑造好自己的政治形象,永远保持先进性,就必须从塑造好社会职业形象做起,将加强德性和党性修养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  相似文献   

7.
当代西方著名的哲学家和伦理学家麦金泰尔在其<德性之后>一书中,着重论述了德性在当代社会道德生活和道德理论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并从德性与实践的关系、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的关系和德性与传统的关系三个方面阐述了其德性观的基本内容,对当代大学生的德商培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8.
“教”有两种读音、两种用法,衍生为教育和教学,与之对应有间接道德教育和直接道德教学之分。由于教育之“教”直接指向学生,教学之“教”以教材为中介,因此在道德教育内容上又有教规范与教知识之别。秉承苏格拉底的传统,知识即道德,德性之教是教知识;现代哲学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德性之教是教规范;而在现代教育哲学中价值辨析占有一席之地,又有教价值之说。在教育实践中人们感慨“德性难教”,假如从教的概念和内容方面作些清理,或许有助于我们减少些困惑。  相似文献   

9.
"网络追杀"是网民对不道德行为进行谴责而引发的过激的网络民间道德维系行动,既有一定的社会道德正效应,却产生了更多的社会道德负效应。"网络追杀"运用了道德评价、道德谴责和道德惩罚等传统的道德约束维系机制,但是随着"追杀"的升级,网民的道德行为发生异化,"网络追杀"异化为"网络道德暴力"。"网络追杀"昭示网络已成为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场域,为抑制"网络追杀"的道德负效应,正确引导"网络追杀"等网络行为,必须加强网络的自律规范建设。  相似文献   

10.
汪苏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1):1599-1601
个体的道德性养成是学校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但针对道德性概念的现代性理解与阐述却陷入了被大部分社会哲学家看作现代社会作为重要的社会哲学理论之一的物象化问题。据此,在道德教育中什么被创生,又有什么被埋没了呢?在此通过对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红林伸幸教授的学术论文《物象化理性与道德性问题》的研究,以期能为与"道德性""自律"相关的道德教育研究提供一些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的群体,网络正以极大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的现状,综述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产生原因和干预策略等,思考与探讨了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主要网络心理问题。研究成果将对高校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校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理论的延伸与拓展。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出现了网络道德认知迷失、网络道德情感缺失与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网络社会特殊属性、网络立法滞后、高校人文教育缺失。化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践路径在于:提高大学生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重视高校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大学生上网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了加强网络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信息网络时代,在互联网上赢得青年学生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分析了网络时代青年学生德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做好青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西方国家的德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勤春 《科技信息》2008,(13):201-202
德育工作不是中国特有的。重视学生的德育是西方国家学校普遍的教育理念。他们把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称为“德育投资”。尽管近代以来西方德育思想纷繁复杂,流派纷呈,但大体上可以归纳为社会适应理论、自律理论和德性理论三大类。本文分析了这三类理论的基本内涵,并就借鉴西方国家德育思想的合理因素,改进我国高校德育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美国作为互联网的诞生地,其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体系正趋于完善,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我们应从强化学校教育、加强家庭教育、完善法制教育等方面着手,不断发展我国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模式,以适应网络技术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网络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其中充满攻击性、侮辱谩骂的网络语言尤为突出.从网络的特点、网民的心理等几方面分析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与大学德育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治国”是在强调依法治国的前提和我国当前社会道德建设急需加强的背景下提出的。法治与德治,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个靠国家强有力机器的强制和威严,一个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社会舆论,殊途同归,其目的都要要达到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对于一个正常社会的健康运行,各起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德育是“以德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实现“以德治国”,首先得“以德育人”。为了落实“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大学必须强化德育意识,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完成国家赋予大学的德育使命。  相似文献   

19.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网络名词越来越丰富,最近频频出现了各类"门"事件,"门"事件在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伦理行为方面均产生了一定影响。鉴于大学生自发的网络道德状况和网络道德教育缺位现状,高校可通过完善网络规则、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倡自我教育和道德选择等方式进行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20.
高力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58-160
迅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对高校德育工作形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根据网络文化的涵义和特点,针对网络文化给高校德育带来的影响,有效地开展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