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川西地区位于上扬子台地边缘,区内发育滨岸、缓坡型台地、镶边台地、陆棚-盆地及陆表海型台地共5种沉积体系。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生物礁、滩相十分发育,拥有巨大油气勘探潜力。通过对研究区中二叠统-中三叠统地层中采集到的80件层位样品进行常量、微量元素测试,结合沉积体系分析,旨在探索本区古海平面升降、氧化还原条件、古气候及古盐度的演化规律。研究发现,本区古环境共经历了3个较大的相对氧化→相对还原→相对氧化旋回,但各沉积期存在若干短期的次级旋回;古气候总体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繁育了众多暖水型生物群落,在P与T交界处存在由温湿过渡为干热的1次重大变革。上述演化过程在岩性及生物群落特征上都有显著体现。  相似文献   

2.
呵叻盆地是泰国陆上最大的含气盆地,是在印支板块稳定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克拉通内部盆地。二叠系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为晚古生代盆地初始构造拉张期产物,以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是盆地内主要的天然气储层。通过分析δ~(13)C,δ~(18)O,Sr/Ba,B,V/(V+Ni)、Mn等地化指标,从而探讨古盐度、氧化还原条件、古水深等信息,认为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为海相沉积,处于缺氧、弱氧化-弱还原环境,沉积时水体相对较深。岩石薄片和古生物鉴定、岩相标志分析,表明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岩沉积以泥晶灰岩、泥晶白云岩、生屑灰岩等细粒成分为主,古生物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浅海环境中,其中P1井岩心呈现深灰-灰黑色、受滑塌作用形成了少量滑塌角砾岩,揭示了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相沉积特征。结合测井相分析了二叠系碳酸盐岩沉积时总体的水体深度变化,共识别出两期沉积旋回,将碳酸盐台地前缘沉积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台地前缘斜坡和缓坡两个亚相。综上所述,建立了研究区二叠系Pha Nok Khao组碳酸盐台地前缘斜坡-缓坡相沉积模式,其中缓坡沉积相带对天然气聚集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3.
雪峰山志留系前陆盆地分布在湘中—湘西北—四川盆地,是上扬子板块主要的盆地类型,但目前针对该前陆盆地沉积特征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的研究少见。根据野外资料、测井资料和分析测试资料分析了湘西北和湘中地区前陆盆地沉积建造过程和页岩气勘探潜力。结果表明,湘中前陆盆地前渊带以浊积扇和浅海陆棚相沉积为主,而湘西北隆后盆地沉积相类型丰富,包括潮坪相、浅海陆棚相、滨岸相、三角洲相和碳酸盐岩台地相等。虽然前渊带和隆后盆地沉积相类型和沉积厚度差异较大,但沉积旋回的划分却一致,因此,前渊带和隆后盆地相互连通,雪峰山对其两侧盆地的遮挡作用有限。大量的地球化学测试分析表明,研究区隆后盆地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有机质类型均较四川盆地的焦石坝差。湖南地区志留系页岩各项地化指标较差的主要原因是其缺少龙马溪组第一旋回的黑色碳质页岩。  相似文献   

4.
塔里木盆地在晚泥盆世石炭纪为远离陆棚边缘的陆棚内部碎屑岩和碳酸盐岩陆表海沉积环境。在总体上以海平面相对上升为主的海侵过程中,它受到全球性海平面升降及构造作用诸因素的影响,其相对海平面曾出现过两次快速下降和两次缓慢的小幅度下降。将晚泥盆世石炭纪海平面变化划分为5个周期旋回,依据这4次海平面下降导致地层间的不连续面,可把上泥盆统石炭系划分为5个相互独立的地层层序。5个层序无论在形成环境还是在岩石类型上,既有明显的差别也有其演化规律。其规律性主要表现在盆地范围不断扩大,由硅质碎屑岩的混水沉积逐渐向以碳酸盐岩的清水沉积为主过渡。石炭纪后期海平面迅速下降,其环境及沉积类型迅速向其相反的方向发展。晚泥盆世石炭纪海平面变化的5个旋回周期中,构造作用对第Ⅰ、Ⅱ、Ⅴ周期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精细观察和描述山东灵山岛科学钻探井灵科1井1 300余米岩心,系统研究该井沉积岩地层岩石和沉积相的类型、特征和演化,结合前人对灵山岛露头沉积特征的认识成果,梳理和总结该区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特征与演化模式。结果表明:灵山岛早白垩世莱阳群沉积地层自下而上发育扇三角洲—水下扇—浊积扇—三角洲沉积,构成完整的裂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其中扇三角洲发育于盆地裂陷初期,由3个退积旋回组成;水下扇发育于盆地扩张深陷期,由下部3个退积旋回和顶部1个进积旋回构成;浊积扇发育于深陷稳定期,由两个不明显的退积旋回和两个加积旋回组成;三角洲则发育于莱阳期末盆地抬升期。  相似文献   

6.
地堑型盆地陆棚三角洲全息地层学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以北海盆地维京地堑新近纪陆棚三角洲为例,基于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结合地震反射终止关系识别和划分三级层序和体系域,建立层序地层格架;基于旋回地层学理论,利用小波变换、频谱分析和反傅里叶变换滤波等方法识别钻井自然伽马曲线蕴含的米兰科维奇旋回,结合地质年代基准点,建立绝对天文年代标尺;综合年代地层、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层序地层、旋回地层和地震地层共同建立全息地层格架,提出地堑型盆地陆棚三角洲层序界面定年方法和建议。结果表明:1)新近系可以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和15个体系域。2)以23.03 Ma为基准点,CS1、CS2和CS3层序的顶界面绝对地质年龄分别约13.93 Ma、9.13 Ma和2.13 Ma,其最大海泛面对应的绝对地质年龄分别约20.03 Ma、12.13 Ma和6.13 Ma。3)针对地堑型盆地热坳陷期陆棚三角洲向海进积并横向生长的特点,全息地层学研究建议结合磁性地层定年和全球海平面曲线,在层序格架的约束下利用钻井的旋回地层计算削截顶面的地质年龄,如果与磁性地层年龄基本相符,则与钻井削截顶面最近的斜交层序界面便代表着真实的等时界面。  相似文献   

7.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下奥陶统马家沟组Osq7、Osq8和Osq9层序,以体系域作为成图单元,采用体系域压缩法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实践,研究鄂尔多斯盆地西部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的特征及演化。研究表明:下奥陶统地层主要由巨厚的海相碳酸盐岩和蒸发岩组成,可划分为19个三级层序,其中的马家沟组包含了8个三级层序,而且大多数属于Ⅱ型层序,主要由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海侵、高位体系域构成。陆架边缘-陆架内低位域以中央古隆起出露海面成为规模较大的古陆为特色;海侵域以发育碳酸盐台地相以及出现碳酸盐陆棚、斜坡、海槽相为特征;高位域以云坪扩大、碳酸盐台地增生以及台内浅滩出现为典型特征。在盆地西部中央古隆起、贺兰拗拉槽等组成的古构造格局以及海平面升降变化的控制下,该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层序岩相古地理总体上呈现出自西向东依次为海槽、斜坡、陆棚、台地/古陆、陆架内盆地边缘等错落有序的相带展布格局。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T区块D-F油田M1油藏进行了层序划分,并建立等时层序地层对比格架,认为M1层为1个四级层序,可划分为M1-Zone、M1SS-1、M1SS-2和M1SS-3共4个五级旋回。在层序划分的基础上,根据岩心中的潮汐韵律层理、交错层理等沉积构造特征及构造演化、生物遗迹等证据,对研究区沉积相类型及特征、沉积相平面及纵向展布特征和沉积相演化模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区整体为海侵体系域,沉积相类型为潮控河口湾沉积和陆棚相沉积,潮控河口湾沉积主要发育在M1SS-1、M1SS-2和M1SS-3旋回,微相类型主要有潮汐砂坝沉积、潮汐砂坪沉积、混合坪沉积及潮汐水道沉积等。陆棚相沉积发育在M1-Zone旋回,微相类型包括陆棚砂沉积和陆棚泥沉积。进一步分析沉积相展布和沉积环境特点,推断其沉积模式为河流相和潮控河口湾相—完整的潮控河口湾相—潮控河口湾相和小规模的陆棚相—发育含海绿石砂岩和泥岩的陆棚相。  相似文献   

9.
以塔里木盆地西南缘中二叠统棋盘组为例,通过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对古盐度、古气候和氧化还原环境进行分析,进而恢复沉积环境。用 ICP-MS 光谱仪和 MAT-251稳定同位素质谱仪分别对棋盘组样品进行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测试分析,选取 B 含量、B/Ga、Sr/Ba和 V/(V+Ni)和碳氧同位素作为判别沉积环境的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棋盘组主要发育在盐度较高、温暖-炎热的近岸海相沉积环境和有利于有机质形成的贫氧-厌氧环境;分析垂向上痕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参数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认为参数的变化与海平面升降有一定的相关性,棋盘组下段整体上表现为一个海退到海侵的过程,其中有4次完整的次级旋回,由于海平面的不断变化使得棋盘组岩性表现为泥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的频繁互层。  相似文献   

10.
采用动态力学分析法(DMA)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固相法氯化聚乙烯(CPE)的相容性以及PVC/CPE/LLDPE(线性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由低渐-高温两步氯化制得的CPE与PVC组成的共混体系为一部分相容体系,两相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即链段相容性,由低温一步氯化法制得的CPE具有氯化区和未氯化区类似嵌段式结构,对PVC/LLDPE共混体系具有增容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巴楚组沉积格局与沉积演化的剖析,试图为巴楚组有利储集砂体和储盖组合预测提供新的思路。根据穿时普遍性原理认为巴楚组的东河砂岩段和下泥岩段为全盆地范围内穿时的岩石地层单元,生屑灰岩段可视为良好的时间-岩性标志层。以沉积大地构造背景分析为基础,指出塔里木盆地包含了克拉通边缘拗陷和克拉通内拗陷两个原型盆地,大地构造运动造成的西低东高的古地形以及自西向东的渐进式海侵,控制了塔里木盆地内巴楚组的沉积格局和沉积发育史。结合沉积相的精细解释,将巴楚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演化阶段:初期为初始海侵沉积阶段,早期是碎屑滨岸—陆棚发育阶段,中期主要为浅海碎屑陆棚发育阶段,晚期以发育碳酸盐岩台地沉积阶段为特色。  相似文献   

12.
贵州中北部铝土矿若干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贵州中,北部若干铝土矿床中各类铝土矿石,粘土岩和下伏及上覆岩石中微量元素Sr,Ba,Ga,V,Zr的定量分析资料与Sr/Ba,B/Ga,V/Zr比值和比值曲线,以及由硼的含量算出的校正硼,相当硼一和含盐度,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含矿岩系剖面,讨论了铝土矿带的形成环境,指出修文铝土矿带和遵义铝土矿带在微量元素方面的差别,反映了二者在沉积成矿环境上的差异,前者形成于淡化泻湖一滨海沼泽环境,后者形成了滨  相似文献   

13.
波动地质学研究中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波动地质学是进行盆地定量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本文结合黄骅坳陷实际工作经验和成果,详细介绍了波动地质学研究中资料收集、整理的基本过程和原则.阐述了资料准备工作在波动分析中的重要作用。根据黄骅坳陷的地质条件,将坳陷划分成9个研究小区,进行了岩性厚度剖面向岩性对间剖面的转化;恢复了各组段的原始地层厚度和沉积速率;利用滑动窗口绘制了沉积速率曲线并建立了相应的波动方程,得出了东营时期坳陷抬升的扩散过程,研究声明,钻井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地层厚度的恢复是波动分析成败的关键,而滑动窗口的运用是实现定量分析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4.
GC、GC-MS分析表明,甘泉地区延长组长4+5、长6和长7各烃源岩有机质饱和烃色谱为单峰型,Pr/Ph值较高,γ蜡烷指数较低,规则甾烷αααRC27-C28-C29构型均表现为“V”字型或偏“V”字型,即C27> C28< C29,表明生物来源为混源型,为低等水生生物和高等植物双重贡献,其中长7水体较深,且低等水生生物占比重大,有机质类型偏腐泥型;各烃源岩沉积环境为较低咸度水体,有机质演化程度为成熟-高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5.
滇西保山—施甸地区泥盆系沉积相类型包括碳酸盐台地相、陆棚相反盆地相。其中碳酸盐台地相可划分为台地边缘生物礁、台地边缘浅滩、台缘斜坡及开阔台地相和礁后泻湖-潮坪等亚相。根据其沉积特征及陆源碎屑岩化学成分的判别分析结果,泥盆纪时该区沉积盆地的大地构造性质属早期的被动大陆边缘或裂陷带边缘。  相似文献   

16.
详细研究了西秦岭南带中志留统岩石学特征,对遭受重结晶作用的碳酸盐岩进行了结构成因分类。分析了该区中志留世的沉积环境及变化特征。在该区发现的层孔虫生物礁及其它“浅水”标志,表明志留纪时,为若尔盖微古陆北侧的边缘浅海环境。西部为局限陆棚环境,可分为:局限内陆棚、海湾、礁滩-泻湖-潮坪(孤立台地)等亚环境;东部为开阔陆棚环境,可分为浅海砂滩、内陆棚、外陆棚等亚环境。  相似文献   

17.
川南下志留统石牛栏组沉积体系与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石牛栏组为在缓坡陆棚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碳酸盐台地的沉积,可划分出4个岩性段和2个沉积旋回.沉积体系在空间展布特征上表现为由南向北的从碎屑滨岸→局限台地→开阔台地→生物礁/滩→台地边缘斜坡→浅水陆棚浅滩→泥质浅水陆棚→深水陆棚变化,在垂向上则由泥/灰质深水→浅水陆棚→碳酸盐台地的变化;海平面变化是控制沉积体系发育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川西南地区寒武系分布广泛,主要由海相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及其过渡岩类组成。根据钻井、录井和测井等资料以及沉积相标志的综合分析,指出本区寒武纪早期(筇竹寺期和沧浪铺期)发育海相陆源碎屑沉积体系,主要包含陆源碎屑滨岸和浅海陆棚两种沉积相;晚期以发育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体系为特色,主要由碳酸盐潮坪、混积潮坪、半局限~局限海台地相组成。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分布研究表明,区内物源主要来自西侧的康滇古陆,海域总体上表现出西北浅东南深的变化趋势,沉积相带呈北西—南东向错落有序分布。  相似文献   

19.
鄂尔多斯盆地的早奥陶世沉积可划分为西缘末端变陡的碳酸盐岩缓坡、东缘蒸发-局限台地和南缘镶边碳酸盐岩台地3个沉积区。岩相古地理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冶理—亮甲山期为稳定的发展阶段,早、晚马家沟期为岩相分异阶段,峰峰期为中奥陶世陆源浊积盆地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前奏。其演化具有东升西降的特点,东部沉积区的沉积相演化为一个向上变浅的沉积序列,而西部为一个向上变深的沉积序列。  相似文献   

20.
基于大气噪声特征参数经典模型,建立了一个大气噪声环境中的VLF/LFFSK接收机性能分析的仿真模型。并在Matlab和System View联合仿真环境下进行了仿真试验,得出了不同条件下FSK接收机的误码率特性曲线,验证了仿真系统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