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梅溪词在清代影响深远,这与浙西词派的推崇及倡导密切相关。清初的时代风尚,使得梅溪词的风格为浙西词人所称赏并接受。由于他们多角度的对其词进行传播。到清中叶,形成了“家白石而户梅溪”的热潮。在清人的词话、词选、论词绝句中,对梅溪词的评价颇高。吏达祖词逐渐成为时人习作的典范。  相似文献   

2.
郭麐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词人,他以诗词古文知名于世,论词以浙派为宗。纵观早中晚期词作,其词风经历了从追步花间到宗尚南宋终归于浙西词派的渐变过程。晚年检讨得失,词风越出浙派范围,抒写性情,自成一格。其写心、适性的词学观点纠正了浙派末流的重形式轻性情的流弊,浙词为之一变。纵观郭麐的词学理论与浙派的离合,既是对浙西词风的革新,亦标志着浙派走向颓势。  相似文献   

3.
由西晋二陆开启的区域人文传统绵延相传,松江文人结社之风蔚然盛行,文化家族薪火相承,使云间成为明末清初“文藻之渊薮。”而正是这一区域文化,孕育出了词学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云间词派。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了众多词人,推尊五代、北宋词人,而对南宋词人多所贬抑。《人间词话》的词人论背后隐含着王氏的词学观:他批评姜夔是指向浙西词派的词学理论,批评吴文英是指向晚清四大家的词学理论。在王氏对清代主流词论的批评中体现着他鲜明的词学自觉意识、创新精神和明确的现实指向。  相似文献   

5.
常州派的两部代表性词选《词辨》与《宋四家词选》标志着常州派词统的建立,但它们并未与浙西派彻底割裂,而是体现了两派的融合:选源以《词综》为主,选目仍侧重南宋,寄托论词的重点在于南宋。  相似文献   

6.
沈祥龙是晚清继蒋敦复、刘熙载之后活跃在上海的一位重要词家。他的词学著作《论词随笔》是一部少见的词论修辞研究专著,但是其作、其人都长期为学界所忽视。沈祥龙在清人辨体和尊体的基调下,以情、韵、气论词,崇尚真情与自然,标举清空和雅正,折衷群吉,论列得失,不为浙、常所牢笼,很多观点为后世况周颐、王国维等继承生发,是词学理论传承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7.
夏承焘《瞿髯论词绝句》以传统的以诗论词的形式,评骘词人之创作,实可视为一部论述自唐代敦煌词到晚清词之源流正变的简明词史。从中也可窥见夏氏作为词史研究者与词人的词学观。夏氏以敦煌曲子词为词的起源,强调词的民间起源;同时将词与国风的传统连接起来,明确地体现出诗词一脉的词学观。在词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更强调前者,认为对词作之高下的评判,当以反映社会生活之深度和广度为标准,并以此来贯穿整个词史。这一观念,就词学史而言,体现出一种革命性。实际上是沿着常州词派推尊词体的思路,但持论更加谨慎有据,且主要着眼于内容和境界,不同于常州派主要着眼于兴寄的表现方法上。  相似文献   

8.
钱芳标乃云间词派之后劲。他的《湘瑟词》以才气见长,乃才人之词。其词格调疏朗,多隐逸之思,但有帮闲的味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湘瑟词》标志着云间词派的终结。  相似文献   

9.
《秋风红豆楼词》是晚清诗词名家张鸣珂的早年词集,从此词集的题材、体式和一些具体篇章,可见张氏早年词作的特征,见出他对南宋姜夔、张炎和清初浙西词派的研习,若与张氏后来结集刊刻的《寒松阁词》相比较,又可见张氏前后词作题材、风格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谢章铤是清代中期著名的词人、词学家,其《赌棋山庄词话》部头之大、论述之精彩,乃是词话史上少有的名作,得到了词学界的一致好评。谢章铤的词及词学在清代词史及词学史上可分得重要一席。近年来,词学界关于他的专论文章逐渐增多,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成绩斐然。但是,学界对其研究仍存诸多方面问题,尚需进一步认识和讨论。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历代学者对谢章铤的研究状况,并分析了研究的成就及不足。  相似文献   

11.
李清照在《词论》中对其之前的词坛名家逐一指摘,其中“苦无铺叙”即是对晏几道《小山词》的批评。“铺叙”是一种创作手法,虽然与慢词长调关系更加密切,但是小令同样可以适用。纵观小山词,其中亦有“铺叙”之作,李清照的批评不免过分主观化。李清照对晏小山的批评最终指向的是“铺叙”手法的缺失所导致的审美缺陷问题,这牵涉到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及李清照词须沉稳蕴藉的审美观。联系到李清照的自身创作,“铺叙”与“易安体”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北宋令词逐渐叙事化的倾向以及李清照“以赋为词”的词学通变思想。  相似文献   

12.
“词体诗化理论”涵义有二:一是视词为诗,用儒家传统诗教来阐释、规范词体的属性和功能;二是主张用写诗的方法来写词,促进词体雅化。以其理论主张之不同,金元词学家可分为诗化派和曲词派。受北方文化、苏学北行、儒学传统、北曲兴起等因素影响,金元词学形成诗化派偏盛的发展格局。诗化派的词体诗化理论主张,集中表现在对诗词一理观的自觉认同、抒情与言志并重、强烈的词史意识和推崇豪放词风等几个方面;曲词派仍努力维护词体的曲词特性,并在自然为词、探讨词味、维护词体三方面构建自己的词体特征论。承认诗词同源,追求雅正品格,强调自然为词,重视情志协调,是金元诗化、曲词二派的共同蕲向。  相似文献   

13.
清初广陵词坛邹祗谟、王士禛、彭孙遹三位主将中,彭孙遹的词与词论,贯彻并发展了邹、王二人力图倡导的理论主张,是广陵词坛词学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人物。彭孙遹提出“艳丽”本色是词体特性的必然要求,艳情与雅正实为一体二端;彭孙遹的词学理论主张以自然为宗,但也主张要加以雕琢,所谓“稍加刻画,镂金错绣者,渐近天然,则骎骎乎绝唱矣”;彭孙遹在批评词时虽然以“艳丽”为本色,但却并不排斥其他风格的作品,更能发现同一个词人身上并存的不同风貌。正是在清初那个特殊的背景中,横亘彭孙遹心头那难于说破、又无法释怀的士子情怀让他对稼轩词风的本质特质有了最切身的理解,从而也使其词风得稼轩三昧。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词学史上有两个非常著名的词学流派——“南派词学”与“北派词学”。这种分类有两个依据:一,两个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从事词学活动与词学研究的主要地域,二,他们的词学代表作的产生地域。本文关于二十世纪二十位已故词学名家的流派归属的认定,除了这两个依据之外,同时还依据他们的师承关系或其所接受的影响。文章从二十个方面揭示了这两个流派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真相,又从十五个方面比较了他们之间的异同,最后简要阐述了词学流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况周颐的词论中有一些与女性及其词作相关的内容,他不仅提出了应"别用一种眼光"来评女性词的观点,而且对于女性词的特点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此外况周颐在具体评论女性词时有时亦以对男性词的标准来衡量。  相似文献   

16.
纳兰词化用数量很多,特别是化用唐宋诗人及花间派词人的地方较多。他化用的类型有“明化”有“暗化”、有“正化”有“反化”,化用的方法有原句话用、增字化用、减字化用、改写化用等方法,纳兰词中的化用达到了自然典雅、了无痕迹、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17.
李雯是云间词派著名词人,对清词中兴有开启之功。他的《蓼斋词》主要有三大主题。一是艳情。李雯暗恋柳如是,《蓼斋词》中多春闺风雨之艳词,抒发了他对柳如是的刻骨相思,感伤而凄美。陈寅恪《柳如是别传》钩索柳如是在云间的情感经历,主要考证了她与李待问、宋徵舆、陈子龙的恋情,而忽略了她与李雯的情感,这是一个不小的缺憾。二是悲秋。《蓼斋词》自伤身世,流露出文人悲秋的凄寒心态。三是易代之悲与仕清失节的愧悔。《蓼斋词》在艺术上能糅合明代传奇叙事之精神,抒情中蕴含戏曲之结构。李雯主要取径于南唐北宋词,又得李清照词之神韵。  相似文献   

18.
清代陆游词的批评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前期的词论家主要是围绕陆词主体风格的认定问题展开讨论,陈维崧、王士祯、贺裳等人都对陆游及其词风的体派归属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到清代中期,陆词遭遇了浙、常二派的相对冷落,而《四库提要》对陆词“以诗为词”特点的论述则成为此一时期陆词批评的亮点;相较之下,以陈廷焯、刘熙载为代表的清代后期词论家在前人的基础上,对陆词的风格特征、创作手法以及艺术成就和局限作了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为我们今天研究陆词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绝佳的研究角度。  相似文献   

19.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反对词中隶事(用典),对代字深恶痛疾;对于化句式的用典,却表现得颇为宽容。在词创作实践上,王氏对事典和代字的使用虽有所节制,但并未达到《词话》所倡“不使隶事之句”与“忌用代字”之高标;大量化用前人诗词之成句,则是《人间词》创作上一大特色。王氏主要基于其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根柢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反对用典,其晚年的词作,与这种词学用典观已经完全异趣。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著名的词人,沈祖棻的词学渊源尤值得考索。除了几世相传的家庭文学熏陶外,沈祖棻在大学期间师从吴梅、汪东等词坛名流,接受良好的词学训练,又受汪东的词学影响,学习周邦彦等词人,转益多师,融会诸家之长。沈祖棻既能秉持良好的词学渊源,同时不断探索与自身才性相契的词风,终能融化新知,在小令创作上自成一家之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