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学语言在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积淀了社会意识和历史意识。通过理解文学语言,能将语言所具有的社会意识与历史意识内涵充分展现出来,使文学语言本身成为蕴涵深厚社会意识及历史意识的语言。  相似文献   

2.
缺少想象的艺术是苍白的艺术,在想象中建立创作意识,从意识中发挥想象,才能实现艺术语言的更新。  相似文献   

3.
期刊编辑确立语言规范化意识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作用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语言规范化是由语料物质层面、正常交际层面、艺术交际层面上的规范化组成的层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一层、每一级都有不尽相同的规范化要求与标准。期刊编辑应把握好不同层级的语言规范化标准与原则,对稿件作出相应的规范化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学人类学和文艺民俗学的批评方法,对贾平凹的小说进行评论,认为贾平凹的小说从性文化意识,历史意识和民俗意识等角度对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了解剖,对文化性母题加以发掘,这正是贾平凹小说具有社会文化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公仆意识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具体内容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具有时代的特点。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领导干部的公仆意识却被淡化了。因此必须强化党政领导的公仆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树立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观点,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努力做到清正廉洁。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理论阐述和作品分析中指出,八十年代后半期新写实小说的出现,是与历史转型特定阶段相适应的一种文学转型,体现了文学中的“平民意识”。从文学观念和文学手法上看,表现出对现代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的双重反拨和双重吸收,丰富了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的艺术经验。“平民文学”也应有“精英意识”,才会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现代意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丽 《许昌师专学报》2001,20(6):127-128
在现代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即主权意识、经济意识、科技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人口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当代历史教育的必然要求。这八个方面现代意识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近代以来,启蒙和救亡一直是两大时代主题.但在这两大主题之外,现代作家还有一种对纯美意识的坚持与追求.这种明显以纯文学的艺术价值与表现为其审美追求的创作意识,具有一定的非功利、非现实、非道德化、非政治化倾向.虽然在强调"大我"而非"大写的我"的特定历史情境中,纯美思潮注定只能落入非主流的边缘位置,但这种对纯美如信仰般的凝望,对研究现代作家心态、思维与文学思潮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主动学习,倡导学生的质疑意识和能力。教师要在掌握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情况下,娴熟的驾驭课堂,让学生充满五种意识,让学生走进历史;让历史知识陶冶学生情操;让历史经验和教训驻扎在学生心灵;让学生真正以史为鉴、面对过去和现实,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0.
穆旦诗里不但包含着“现代意识”,还有着深厚的“历史意识”,正是丰富的“历史意识”使得穆旦作品的现代意识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九叶诗人”的诗作。  相似文献   

11.
在艺术史上,"形式"对于艺术的作用及与艺术本质的关系历来成为美学家争论的焦点,本文梳理美学史上有代表性的形式学说,从中吸取合理因素,获取对于艺术本质的认识,即艺术是情感的对象化形式.本文试从三方面进行分析:一、强调价值作用的形式阐明了某种审美理想;二、取得自主地位的形式表达某种审美情感;三、作为艺术本质的形式揭示了形式感的本质作用.于是审美理想,审美情感形式感是艺术构成的本质要素.艺术即形式是饱含了审美情感与表达某种审美理想,又传达出某种形式感的形式,形式感是它的生命线.还需明确的是本文所谈之形式与具体实存之形状无关,实指逻辑意义上之形式,哲学层面上之形式.  相似文献   

12.
周文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被漠视和忽略的对象。周文的文学文本中呈现出鲜明的讽刺意识,这来源于作家独特的生命经历和艺术气质。讽刺意识的充盈,促使周文小说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3.
数字三维动画是诞生于计算机时代的一种新兴的动画形式.从视觉形态上来看,数字三维动画的一个主要特征在于其显著的真实属性.文章强调了数字三维动画的真实并非是索引式的真实,也不是逻辑上的真实或者文艺理论中的真实,而是一种诉诸于观众生理和心理层面的感官真实.在此基础上,文章结合视觉心理学和美术理论,详细剖析了数字三维动画视觉真实感的达成路径,并探讨了这种视觉真实感所带来的功能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4.
“象”作为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诗学中主要表现为“意象”,而在西方诗学中主要表现为“形象”。中国诗学中的“象”以“意象”的表现形式实践了一条明倡“形神兼备”,暗中则是“神似胜于形似”,重“意”远远胜过重“形”的道路;而西方则刚好走了相反的路子,它以“形象”的表现形式演绎了一段重“形”轻“意”的历史。近现代西方美学中“意象”概念的广泛使用和文艺实践,为中西诗学的对话和未来发展昭示了广阔的交融前景。  相似文献   

15.
"情理"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美学范畴,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在唐代以前,人们对情与理关系的认识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由以理节情、以理统情转向强调情的作用。情与理关系变化的过程是从向外开拓到向内拓展,从对外部世界的征服到对内心世界的体味,从恢弘朴拙到小巧玲珑,从伦理型的文学到审美性的文学,文学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6.
诗歌意义一向是历代文论家热衷探讨的一个理论命题。不同的文论家对诗歌意义的生成理解也不同。作为审美创造的产物、审美文本的核心,诗歌的诗性意义既是朦胧的也是明晰的。抓住诗性意义这个关键。有助于我们从内容上更深入地把握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17.
王晓羽 《太原科技》2003,(5):89-89,91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至关重要。教师要让学生把握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色彩搭配和美感关系和在课改中加强整体观念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本文针对诗歌的特点,以《多佛海岸》为例,对英诗汉译中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不可偏废加以分析和探讨,以期达到诗歌翻译的最高境界,促进中外文化更好的融合和传播。  相似文献   

19.
《第四十一》主要反映了苏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军事斗争生活,围绕红白两军的交锋,再现了战争中的爱情悲剧。围绕情感与理智冲突的主旋律,通过对作品内容与艺术的分析,从三方面论证:(一)从战争与爱情的冲突来表现“人性”的复苏;(二)色彩冲突的象征意义;(三)伊甸园式环境的营造。三个论点各自所蕴含的冲突是服务于情感与理智冲突这个中心的,它们在相互交织中凸现出独特的人性的魅力以及巨大的情感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   

20.
张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31-34,67
1920到1930年代经历的多个历史事件中,苏俄“拉普”的介入恰恰为鲁迅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机缘,使其在文学和革命、革命和政治、文学和政治的认识上带有某种思想上的“反常识性”。就鲁迅思想主体而言,苏俄文艺观及其本土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