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成都经济区土壤及经济植物硒含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四川省成都经济区内3种代表性土壤生长的水稻、小麦、玉米及其根系土进行了硒含量的采样分析.根据成土母质的不同,布置45个不同类型土壤的垂直剖面,采集不同深度(0~200 cm)的土壤样品267件.对土壤样品和农作物样品分别以原子荧光法和等离子体质谱法进行了全硒质量分数分析.结果表明:根系土(0~20 cm)硒的质量分数为(0.055~19.76)×10-6,平均值为0.34×10-6,高于全国表层土壤硒的质量分数平均值(0.246×10-6).各种土壤类型中硒均有在表层(0~20 cm)土壤中富集的特征.由于成土母质的不同,表层土壤硒质量分数有较大差异:黄壤分布区各类作物根系土硒质量分数平均值最高,其次是水稻土,紫色土最低.根据谭见安等硒生态景观界限值的划分,研究区内主要粮食作物的根系土样品中49.7%属于硒含量适中的,富硒土壤占20.7%;硒不足或者潜在不足的土壤占29.4%.农作物籽实样品中的硒质量分数分析表明:大米样品中有19.9%属于富硒大米,小麦样品中有29.8%属于富硒小麦;但同时存在硒缺乏或潜在缺乏的样品,玉米样品中90%以上缺硒或潜在缺硒.  相似文献   

2.
益阳市属于富硒土壤地区,为促进全市传统农业产业的提升发展,合理开发利用优质土地资源,打造富硒农产品品牌.选择市内18个农业产业园,开展1∶2 000富硒土壤详细调查,对表层土壤1 916件样品进行了硒元素及有效硒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益阳地区表层土壤硒元素的分布整体呈中部高,东西两侧低的特点,18个工作区内表层土壤硒元素各区硒有效态含量变幅范围为0.001~10.619 mg/kg,平均值为0.027 mg/kg,表明区内土壤硒元素分布较不均匀,不同地质背景对土壤硒元素含量具有显著性影响,不同土壤类型和地质单元硒含量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寻找绿色富硒农产品,对江西省信丰县山稻基地表层土壤、山稻、根系土及土壤垂向剖面样品开展硒及相关元素的测试分析和质量评价,并利用环境水化学软件Visual MINTEQ 3.1开展硒形态模拟。结果表明,本区表层土壤为强酸性,硒平均含量等级为适量,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为清洁;山稻根系土为强酸性,硒平均含量等级为富硒,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等级为清洁。土壤垂向剖面显示Cd、Hg、Cr、有机质(SOM)在地表富集趋势明显,且Se含量与Cd、As、Hg、Cr、SOM含量呈正相关,与Ni、Cu、Zn、Pb含量及pH呈负相关,表明山稻有重金属污染风险。本区土壤中硒形态主要为HSeO3-和SeO42-,其中HSeO3-生物有效性低于SeO42-,但对重金属拮抗效果好。因此,可通过喷洒SeO42-和HSeO3-溶液改善农作物品质。本区种植的山稻绿...  相似文献   

4.
农产品中的硒含量与其生长环境中的硒含量密切相关,但是,研究发现,产品中的硒含量往往不与土壤中的总硒含量出现关系,而是与土壤中的有效态硒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而土壤中有效态硒的含量又与土壤的类型,理化性质及其所处地区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兰州市土壤的大地质区域背景及其所处地理条件有利于土壤中的硒向有效形态的转化,这也是虽然兰州市的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仅为0.177 mg/kg,处于全国中等水平,但是还有少数品种的蔬菜达到富硒标准,具备成为该市天然的富硒农产品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新疆博州地区灰棕漠土、风沙土、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棕钙土、盐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森林土等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利用重铬酸钾法对各土壤类型有机质进行测定,通过结果分析出该地区土壤有机质的分布规律:有机质含量在0.36%~8.62%之间,表层土壤至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上高下低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金寨县土壤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共采集表层土壤样品6 079件,采用酸熔-原子荧光光谱法(AFS)分析土壤样品硒含量,运用ArcMap 10.2软件中Kring泛克里格法网格化模型绘制土壤硒含量等级评价图,同时分析了该地区土壤硒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及与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海拔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硒含量为0.040~1.254 mg·kg~(-1),平均值为0.233 mg·kg~(-1),土壤硒含量对数属于正态分布。富硒土壤面积为421.29 km~2,占金寨县总面积的10.75%,硒适量土壤2 536.94 km~2,占金寨县总面积的64.82%。研究区土壤硒含量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土壤全氮、Fe_2O_3、有机质含量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于都县盘古山地区土壤中硒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在该地区采集1 255件表层土壤样品和10件土壤剖面样品,并对其进行化学元素测试分析和物性分析。结果表明,本区富硒土壤资源丰富,平面上硒元素含量高值区与低值区沿北东方向呈条带状分布,垂向上土壤硒含量总体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研究亦发现,土壤中硒主要富集于黑色岩系为成土母质的地质单元内,残积和坡积成因的土壤中硒含量较高,林地和园地土壤比旱地和水田土壤中硒元素更易富集。相关性分析表明,表层土壤硒含量与土壤中有机质、土壤黏粒含量、TFe_2O_3、CaO、Ti、Mo、Co、V、S、K、Cu、Pb、Zn、As、Cd、Cr、Ni等元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砂粒含量、pH值、SiO_2、P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大山村地区实地采集的133个土壤样品检测,分析了该区域森林土、耕作土和茶园土中硒及与其它7种元素含量变化和不同用地类型硒与其它元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壤全硒含量平均值为0.502±0.033mg·kg~(-1),属于富硒土壤;土壤铜、锌、铅、镍、铬、汞和砷7种元素含量平均值均小于国家规定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远小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值;土壤有效态硒含量平均值为0.149±0.011mg·kg~(-1),有效度为29.6%,与全硒呈线性正相关关系;茶园土有效态硒与p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耕作土有效态硒与有机质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森林土全硒、有效态硒与镍、铅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锌、砷呈显著正相关(P0.05);耕作土有效态硒,与镍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汞呈显著正相关(P0.05);茶园土全硒、有效态硒,与锌、砷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提供了大山村地区土壤环境pH值、有机质、全硒和有效态硒及铜、锌、铅、镍、铬、汞和砷7种元素背景值资料,可为该区土壤风险管控和富硒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湘西地区土壤硒含量及其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湘西地区土壤为对象,研究了湘西地区土壤中硒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结果表明,湘西地区土壤中硒的质量分数高,其含量远高于全国土壤硒的质量分数,属富硒地区;硒在土壤中的分布也存在差异,总体趋势是由北向南和由西向东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大尺度(中国)范围内,季风和降水等因素可能对土壤中挥发性元素汞和硒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但影响表层土壤中汞和硒差异的关键因子及其贡献率仍未知.分析了干、湿沉降,微生物挥发作用对土壤中汞和硒积累的贡献,结果显示表层土壤汞和硒的积累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全国尺度上,湿沉降对表层土壤中硒的贡献率达到91.5%,对汞的贡献率为4...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黄河源区湿地及其邻近草甸土壤糖类含量差异用于评价源区湿地的健康状态。试验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了黄河源区不同湿地和邻近草甸0~20 cm土壤的单糖含量和0~30 cm土壤的多糖含量。结果表明:湿地土壤0~20 cm的单糖含量为20.01~133.52 mg/kg;邻近草甸土壤0~20 cm的单糖含量为35.53~120.81 mg/kg。湿地土壤0~30 cm的多糖含量为78.01~805.21 mg/kg;邻近草甸土壤0~30 cm的多糖含量为109.93~553.89 mg/kg。不同类型湿地及其邻近湿地土壤单糖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而湿地和草甸同一层的差异随湿地类型而异。河流湿地和沼泽湿地土壤多糖含量高于邻近草甸的,但湖泊湿地中邻近草甸多糖含量均高于湿地土壤含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青海省海东富铁地区小麦籽粒中铁元素的含量,测定了种植在该地区60个青海省育成小麦品种籽粒中的铁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该地区小麦籽粒中铁元素含量的平均值为63.2mg/kg,远高于国内同类研究,该地区生产的小麦应属于富铁小麦.同时小麦品种间铁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含量最高品种是含量最低品种的2倍,为进一步改良和提高该地区的小麦籽粒中铁元素含量提供了种质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3.
青海湖南岸不同覆被类型土壤碳氮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海湖南岸的鬼箭锦鸡儿灌丛、矮嵩草草地和油菜+燕麦混播农田为研究对象,对3个样地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和0-30cm不同层次土体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所测样地土壤均呈偏碱性,土壤容重介于0.80-1.19 g/cm^3,农田土壤容重居高。不同覆被类型下,上层30cm土体单位面积有机碳、全氮储量由高到低均为:灌丛〉农田〉草地,分别为15.71 kg/m^2、10.16 kg/m^2、7.54 kg/m^2和1.76 kg/m^2、1.20 kg/m^2、1.11 kg/m^2,灌丛与草地、农田间差异显著(P〈0.05),农田与草地间差异不显著(P〉0.05)。覆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对研究区域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土壤碳、氮含量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内蒙古草地上,四个地带性草地类型十个调查区域的154份优良牧草中,氟、硒的含量及分布调查分析表明:在草甸草原中氟、硒含量分别为0.02mg/kg、0.07mg/kg,在典型草原中氟硒含量分别为0.01mg/kg,0.14mg/kg,在荒漠化草原中氟硒含量分别为0.02mg/kg,0.09mg/kg,在草原化荒漠中氟硒含量分别为0.07mg/kg,0.10mg/kg.全区草地上生长的16种牧草中,两项元素均被检出,但含量都比较低,经数理统计,四个地带性草地类型中氟和硒含量差异都不明显.研究氟和硒在牧草中的含量,对于环境化学,地方病防治和我区富牧业生产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刘尊方  雷浩川  雷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34):15095-15102
为分析青海省湟水流域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和速效磷(available phosphorus, AP)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选取高程、坡向、坡度、土壤类型、土壤pH、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气温、降水量和土地利用方式共9种影响因子,借助地理探测器研究各因子对SOM和AP的影响。研究表明SOM平均值为28.26 g/kg,AP平均值为54.30 mg/kg;SOM和AP的变异系数为39.54%和58.47%,属于中等变异程度。空间插值结果显示SOM含量在空间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趋势,SOM由北向南逐渐降低;AP含量呈现中部高于两端的趋势。因子探测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造成SOM空间变异的三大因子顺序为:高程>气温>土壤类型;对AP含量解释程度顺序是:土壤pH>高程>土壤类型。SOM含量与高程和土壤pH两种因子呈现正相关关系,AP则相反,呈现负相关,SOM和AP空间分布都与高程有关;气温均对两种土壤养分有影响;高程因子是决定湟水流域SOM含量的主导因子,而影响AP空间分布的主导因子是土壤pH。影响因子相互作用时,呈现双线性增强或者双因子增强。两因子交互作用对SOM和AP解释力均高于单因子,说明导致SOM和AP空间分布差异的因子具有复杂性。研究得到湟水流域空间尺度上SOM和AP含量分布,并结合湟水流域9种影响因子对其含量进行分析,为湟水流域的数字农业管理和精准施肥以及耕地土壤改良和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利基础。  相似文献   

16.
选择不同种植林龄和代次的杨树人工试验林地,2009年2至12月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和剖面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所有试验林地SMBN的年动态变化规律相似,2月份SMBN含量最低,各试验林地SMBN的平均含量为48.36 mg/kg(0~10 cm)、38.74 mg/kg(10~20 cm)和22.64 mg/kg(20~40 cm),10月份含量最高,平均为23.32 mg/kg(0~10 cm)、17.91 mg/kg(10~20 cm)和8.18 mg/kg(20~40 cm)。随着杨树种植林龄和代次的增加,SMBN的含量呈下降趋势。结果还显示,在动态采样期内,随着土层的加深SMBN含量降低,CK、F1、F2、S1及S2表土层(0~10 cm)SMBN的含量平均比10~20 cm和20~40 cm土层的分别高出11.50 mg/kg和24.83 mg/kg(CK),13.40 mg/kg和25.30 mg/kg(F1),9.34 mg/kg和19.53 mg/kg(F2),7.17 mg/kg和19.00 mg/kg(S1),5.65 mg/kg和14.48 mg/kg(S2)。相关分析显示,SMBN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65 4和0.829 6)。  相似文献   

17.
珠江三角洲典型区水土中砷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研究区水土中砷的来源及分布,采集地表水样5组、土壤样32组、地下水样14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水已受到砷污染。表层土壤(0~10 cm)中砷全量为198~274 mg/kg,平均全量为237 mg/kg,土壤中砷的形态分布以极难迁移的残渣态为主,各形态平均含量的顺序依次为残渣态>弱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态>强有机结合态>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底层土壤(30~40 cm)中砷全量为115~281 mg/kg,平均全量为212mg/kg,土壤中砷的形态也以残渣态为主,土壤中砷的各种形态的平均含量顺序依次为残渣态>弱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碳酸盐态>强有机结合态>离子交换态>水溶态,底层土壤中砷的各种形态的均量均低于表层土壤。包气带砷全量随深度增加先降低后升高,水溶态、离子交换态以及碳酸盐态的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弱有机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强有机结合态以及残渣态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均呈无规律变化。地下水砷含量在00028~0021mg/L之间,均值为00114 mg/L,超标率达429%。地表污水灌溉下渗以及含水介质中原生砷的释放是研究区地下水砷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污水灌溉区土壤非饱和带氮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徐州市铜山区奎河段两岸的农业灌溉区为例,结合当地典型的4种不同种植方式,对非饱和带土壤中的硝酸盐氮和铵氮质量比及其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硝酸盐氮质量比为3.8~128.1mg/kg(平均33.0mg/kg),铵氮质量比为2.3~5.7mg/kg(平均3.8mg/kg);非饱和带土壤中氮主要来自常年施肥和污水灌溉;由于不同种植方式具有不同的施肥和灌溉条件,因此土壤中氮的分布亦不同;在接受地表灌溉和施肥补给之后,硝酸盐氮主要以下渗迁移为主;铵氮在下渗过程中会产生吸附作用,其质量比与土壤中黏土颗粒的含量呈一定的相关性,但在常年灌溉的水稻-冬菜种植点,在表层土中尽管黏土颗粒含量不高,铵氮质量比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19.
洋葱无土栽培硒富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施无土栽培,以亚硒酸钠作为外源硒,研究不同亚硒酸钠浓度对五个品种洋葱鳞茎的产量、总硒含量、无机硒含量以及有机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亚硒酸钠的浓度为50 mg/kg时,品种奥林匹克的鳞茎有机硒含量最高,为2.08 mg/kg,产量为2241.7 g/m2,产量和有机硒含量的交互效应与其它品种的各处理存在极显著差异.另外,随着亚硒酸钠溶液浓度的升高,洋葱鳞茎的有机硒含量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20.
外源硒对胡萝卜生理生化特性、富硒性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不同浓度亚硒酸钠(NasSeO3)进行胡萝卜叶面喷施田间试验,研究硒对胡萝卜硒富集、产量及其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施硒可明显提高胡萝卜中各形态硒含量,随施硒量的增加,有机硒转化率随之上升;其全硒、有机硒含量在最大处理浓度(500mg/kg)最高,分别是CK的15.9和26.6倍.施硒除在个别硒浓度提高SOD和CAT活性外,其余浓度酶活降低;施硒低于10mg/kg时有利于胡萝卜叶绿素合成;硒对胡萝卜光和速率则表现负效应.施硒胡萝卜产量较对照降低未达显著水平.综合分析硒对胡萝卜含硒量、产量及其生理生化、以及对人、畜食用的安全性,施硒量以不超过1.0mg/kg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