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红楼梦》是一个很好的话题,既可以用自己的观点、经验解释《红楼梦》,也可以用《红楼梦》的故事、见解来解读自己的经验、观点。我们如果只是谈自己的创作显得狭窄了一点。在这里说明一下,《红楼梦》与中国文化,其实《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谈《红楼梦》就是谈中国文化,《红楼梦》就是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毛泽东主席曾经有一句名言:中国有什么呢?中国有悠久的历史,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有众多的人口,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儒家的忠孝节义、功名政治,佛教的因缘轮回、万境归空,道教的创世神话、太虚神仙等方方面面,共同铸就了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奇书。本文将分析宗教文化因素在《红楼梦》中的反映及《红楼梦》两英译本对宗教文化的不同的翻译策略,并从文化信息传递的视角提出文学中宗教文化因素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之一,是一部反映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历史、生活的百科全书,至今已被翻译成许多版本。《红楼梦》的翻译无论是对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介绍中国的古典文化遗产,还是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从译者主体性的角度分析了《红楼梦》译本的多样性,探讨了不同译本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清代著名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中对服饰及其用料、刺绣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描写,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明末清初服饰特征及其文化内酒的重要素材。本文着重从《红楼梦》人物上装的外在表现入手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揭示出《红楼梦》人物上装与清代等级制度、满汉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以及红楼服饰对中国传统服饰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5.
肖佳 《科技信息》2013,(23):132-132,134
霍克斯《红楼梦》英译本的出版,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事业,并为《红楼梦》英译研究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本文通过分析霍克斯对《红楼梦》的翻译,发现翻译有一种"文化构建"的重要功能,翻译一经产生会对目标语或译入语文化的演进产生巨大影响。翻译不仅塑造了原作在读者心中的形象,而且是传递文化信息的媒介,是文学更新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6.
说不尽的《红楼梦》胡家才关注《红楼梦》的研究,从60年代初起,至今30多年了,有关《红楼梦》的话题非但没有说尽,而且从80年代以后,又从国内说到国际,越说越多,越说水平越高。《红楼梦》越来越像中国神秘主义文化的经典《易经》,小说中的人、事、景、物,就...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是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关于宗教、人名和诗词的翻译部分进行分析与此较,探讨造成二者不同之处的,在文化层次和翻译策略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人物服饰--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缩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著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蕴藏了大量有关服饰文化方面的内容,是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明末清初服饰特征、形制及文化内涵的重要素材,具有很好的历史价值和现代审美价值。为此,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主要人物服饰的分析.探索传统服饰文化的特有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维译本是一部优秀的译著,典故作为《红楼梦》中的一大特色,笔者尝试从文化图式着手分析所搜集的《红楼梦》中491个典故,探讨《红楼梦》中典故维译的成功之处、有待商榷之处及误译现象,统计得出处理事典和语典是译者较为倾向于源语读者的文化图式。而处理名典时较为倾向于译语读者的文化图式。  相似文献   

10.
朱耕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4):96-97,104
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依据,通过对杨宪益与霍克斯就《红楼梦》两种译本的书名翻译进行对比分析,认为杨宪益的译名《红楼梦》比霍克斯的译名《石头记》包含了更深邃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并且,杨宪益的译名与霍克斯的译名相比,更忠于原著作,较多地运用了异化翻译策略,而在全球化时代异化策略更有利于保存民族文化特色和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20世纪之后,我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已有多种英译本陆续问世。其中,由我国翻译家杨宪益夫妇和英国学者霍克斯翻译的两个译本被誉为公认的传神佳作。它们各具特色,风格各异。针对杨、霍所译注的《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对比分析两种译文不同的翻译风格及技巧,探讨各自不同的翻译效果,试图挖掘它们背后的深层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2.
甲戌本是乾隆十九年(甲戌年)脂砚斋的抄本。脂砚斋为了纪念曹棠村,因袭了曹棠村初评石头记的体例与次序,称自己的甲戌年初评为脂砚斋再评石头记,书名则定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曹雪芹新成之书已定名《金陵十二钗》,因为脂砚斋要纪念曹棠村,曹雪芹仍用本名《石头记》。这样原来删去的石头的神话及曹棠村的原序就在甲戌本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13.
比较《红楼梦》两种英译本,通过阐述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读者会发现归化与异化并不矛盾,任何译本都是两者结合的结果。译者应从文化和语言的角度,在作者和读者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译出准确流畅,形神兼备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姑娘"一词出现了一千多处,然而其所指称或表示的含义却不尽相同,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归类,并在与《红楼梦》的两种英译本,即Hawks和杨宪益对该词的翻译比较的基础上,探讨中西方由于文化背景和风俗传统不同而引起的称谓差异,以及此差异所暗含的人物间的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石头崇拜是一种常见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表现了国人潜在的依赖自然、崇拜生育、敬仰神灵、迷信巫术、向往永恒、注重修身和坚守个性的社会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鲁迅的小说有着重要的地位,实现了中国小说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同时,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虽然《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等不是中国家族小说的典型,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它们所反映的鲁迅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弊端的批判管中窥豹。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红楼梦》译文不同版本对对联翻译的不同处理方式,指出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古老的形式,在其翻译时最重要的是注重“意美”,其次是“形美”,再其次是“音美”。  相似文献   

18.
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改编自成特色:内在构思上对原著有情节上的删减更有细节上的填补;外在表现上从声音和台词做到声情并茂;媒介应用上用特殊剪辑和设置暗喻以渲染氛围。这部作品具有当下语境中存在的合理性,所以应该正确定位该剧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飞燕外传》是从“史传”的母体里孕育出来的第一篇具有“传奇”文体特征的作品,是研究“传奇”生成的“活化石”。在它身上既刻有“史传”到“传奇”蝉蜕的清晰的“演进痕迹”,又散发着“胚态形”传奇作品所特有的野性的文化气息,从文化品格角度而言,堪称传奇系列中里程碑式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目的论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杨宪益夫妇的英译本、大卫.霍克斯的英译本),经过分析发现,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为实现不同的翻译目的而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使用了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