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经历了20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亦对人性产生了怀疑,坚持人性本恶的说法。在其长篇小说《蝇王》中,戈尔丁通过象征手法和神话的主要叙述技巧表现了善与恶、理智与冲动、文明与野蛮的矛盾冲突,展现了在人类文明、法制缺失后所出现的混乱以及小说人物的兽性,从而揭示了性本恶。笔者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蝇王》的主题,一方面肯定并阐释了戈尔丁在《蝇王》中揭示的人性恶的主题,另一方面提出该作品中隐含了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作为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是一部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深刻教育意义的作品。本文从另一角度出发对小说进行了再分析,揭示了人性恶的社会根源。人性本善亦或人性本恶并非是戈尔丁所注目的焦点,对这种战争的恶性循环、对岌岌可危的现代文明状况的关注,才是戈尔丁的用心所在,才是作者或毋宁说是作品所表现出的对人类目前状况的深刻担忧。  相似文献   

3.
探讨了有关"人性恶"的论题的戈尔丁的小说<蝇王>,借鉴了<圣经>中的"原罪说"来刻画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们堕入罪恶的过程.在伊甸园一般的孤岛上,亚当和夏娃的堕落又在戈尔丁笔下的孩子们身上重演,这似乎告诉我们人类永远无法摆脱罪恶的天性.但是,有了觉醒也就有了希望,戈尔丁的目的在于警世而绝不止于哀叹.  相似文献   

4.
《蝇王》中"性本恶"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代英国著名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最著名最有争议的一部小说。认为其证实了人性邪恶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西方以人性恶为预设和中国以性善论为基础的两种法律制度。认为,监督制度是基于对人性不信任的理念而产生的,但由于对“人性恶”认识不够,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设计存在着严重的弊端,监督权难以阻止侦查权对人权的侵犯。因此,要对人性进行理性思考,借鉴西方国家的人性恶假设,对我国的侦查监督制度进行重构:以塑造合理的侦查结构为重点,设立相对中立的专门监督机关为辅助,通过对权力的合理配置,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权利保障,以权利约束权力。  相似文献   

6.
荀子在批判孟子人性善的基础上提出人性恶的观点,但人性恶的提出却似乎是性之发用,而非人性之本身。即如此,如何得出人性恶的结论呢?该文试图剖析看似悖论的问题及何以形成隆礼重法之思想。  相似文献   

7.
谢瑜 《科技咨询导报》2010,(10):227-227,229
《蝇王》是英国小说家威廉.戈尔丁的代表作品。在小说中,作家通过对人类自发的罪恶的书写,表达了他对西方文明与现实的思考,提出了他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看法。本文试图通过作品的主题、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及小说人物言行的分析,探讨作家对人性的挖掘及其创作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8.
威廉·戈尔丁在《蝇王》中谱写了关于人性恶的一曲悲歌。本文以小说中的主要典型人物-一群学龄男童为切入点,启迪人们正视自身的残酷和贪婪,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以善来建构一个更完善的世界。  相似文献   

9.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另一方面力主"性恶"。"性朴"与"性恶"非但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且从"性朴"到"性恶"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恶"是以"性朴"作为前提,"性伪合"将荀子的"性朴"与"性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荀子的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是荀子人性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性朴"是"伪"的基础,"性恶"是"伪"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蝇王》是戈尔丁的重要代表作。象征手法贯穿这部作品的始终,并和反讽手法紧密结合在一起。象征手法的运用使小说中的人物和事物具有丰富的内涵,同时体现了一定的讽刺意味,有效地推动了情节发展,突出了人性恶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蝇王》是一部内容及其深刻,视野广阔,可以从不同角度精心解读的作品。但是戈尔丁的目的不仅仅是发掘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他是让人们认识到人性的本质,并展示人类内心的欲望,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性之中自有善恶,但自由意志的发挥会引领人们作出积极的选择,从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希望和光明。  相似文献   

12.
何谓人性?孟子的看法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离娄下》),人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荀子说:“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荀子·正名》以下引言只注篇名)“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性恶》)人性是生而自然的本能、欲望。可见孟、荀二人所言人性的差异。孟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社会本质属性,荀子所谓的人性是指人的生理本能,自然属性。孟荀对人性的理解各执一端,都是片面的。但在对人的自身本质的认识上都包含着真理的颗粒。不过孟子比荀子更高明之处在  相似文献   

13.
张海 《当代地方科技》2010,(22):37-37,31
从人性起源说的理论角度探讨人性恶与廉政制度设计,提出首要防范的是权力被滥用之恶,进而阐述防范权力之恶需要关注的三个问题,提出人性恶从而廉政制度必要以法为依据,依法反腐进而形成制度反腐,最后回归到人性本身,提出廉政制度设计中要把握的人事制度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小说《孔乙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很短的篇幅中融入了鲁迅对人性、文化人自我定位以及生存本质的美学思考。论文论析了该小说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三重意蕴,体现为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反思、人与文化关系的两难悖论、对生命"原初痛苦"的悲剧性揭示。  相似文献   

15.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16.
余华的小说《现实一种》与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虽然不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关系,但它们在人性恶这一主题、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本文截取了两个文本中的孩童形象来揭示两位作者所要表达的共同主题,并试图分析他们表现这一主题时所体现的反传统倾向。同时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和时代背景探讨两位作家持“人性本恶”写作的原因,以试图说明他们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并从中总结出文学的一些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7.
《白豆》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人性的书写。作品从两个方面展现了下野地人的传统道德观念:一方面接受和认可强制性的婚姻方式,另一方面又极力挤压被伤害的弱小者。作品对人性冲突的思考极为深刻。  相似文献   

18.
阎连科的小说阐释了耙耧山区的土地文化,一方面通过对鄙陋的乡俗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宗法制负面作用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文明的批判;另一方面,通过对金钱至上的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精神家园荒芜,人性缺失等病态现象的描写,表达了对现代文明的批判。作家在批判两种文明对人性的扭曲的同时呼唤健康优美的精神家园,并提供了一条自我救赎之途——回归乡土,回归大地母亲的怀抱——那蕴含着人性温情的世界。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人性善、恶,理性、非理性的探讨,揭示法律的社会基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作为法律产生和运行的基础,人性在法律上有着怎样的价值.同时对传统的人性恶是法律基础的命题提出疑问并指明作为法律的社会基础的人性着重在于人的理性层面.  相似文献   

20.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