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究竟是何处人?原有钱塘(即杭州)说,今出现苏北兴化说。本文根据洪东流先生《水浒解密》一书的材料和观点,对兴化施氏后裔所提供的《施氏长门谱》和所谓的施耐庵墓志等材料进行辨析研究,指出苏北兴化说有造假作伪的问题,兴化的施彦端不可能是《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  相似文献   

2.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宋、明以来史志及地方史料为依据,从白驹场的历史沿革及施耐庵故里所在地等方面论证《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故里兴化白驹场施家桥从宋、元、明代至今一直都在今江苏省兴化市境内,为兴化所管辖,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5.
正史、志乘、工具书载白驹场隶兴化,白驹场为《水浒》作者施耐庵故里,数典不能忘祖。  相似文献   

6.
一支指引捷径的“将军箭”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主办的《明清小说研究》第39期,刊登了福州大学王枝忠《喜读马成生<水浒通论>》一文。该文对我院中文系马成生教授的《水浒通论》一书作了评论。王文指出,这部《水浒通论》“全面完备”.它“把《水浒》的形成、作者和版...  相似文献   

7.
用研究独创作品的"故乡情结"思路去推敲非独创作品《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有"浓郁的兴化情结",在基础性上是有问题的。简单地从《水浒传》中找出若干细节去对应"兴化施耐庵"的相关材料,得出的结论难以服众。  相似文献   

8.
信仰空间,通常是指信徒供奉、祭祀神明,并寄希望于祈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愿望的公共场所,在明清小说中“出镜率”极高。作为明清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描写信仰空间亦非常频繁,在前八十回中有四十三处提及信仰空间,后四十回中有二十一处提及信仰空间。根据其社会属性,《红楼梦》中的信仰空间可划分为佛寺、道观、宗祠和其他人物庙宇四种类型。在《红楼梦》叙事过程中,叙述者通过“声音”和“视角”两个维度将形形色色的信仰空间展示出来。其关于信仰空间的呈现,绝非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意识“搬运”,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经过作者的“才子之笔”将其文学化、艺术化了的产物。创作者有意识地利用信仰空间充当故事背景、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掌控叙事节奏,从叙事学角度而言,信仰空间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叙事功能。  相似文献   

9.
从史料文物、方言俗语、作家作品统一性到山川地域灵气等几个方面都可以帮助研究者确认《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是江苏兴化人。  相似文献   

10.
王同书先生为《施耐庵研究论文集粹·大丰市学者论文专辑》所撰之序和他的系列三篇《施耐庵籍贯考证》、《白驹为施耐庵故里考议》、《施耐庵籍贯、故里三考》,牵强附会,舛错迭出,甚至以妄言惑人。本文据引史实辨析证明,元末明初白驹场行政上隶属于兴化管辖,并非隶属于泰州;张士诚的里籍为"泰州草堰场",并非"泰州白驹场";施耐庵为兴化白驹场人,并非泰州白驹场人。王同书等人观点是不准确的,特予辨析,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1.
~~泉州之元明清文学研究@陈忠义$泉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福建泉州362000 @何新所$南京大学中文系!江苏南京210093~~~~①[清]《惠安县志》(二)第90页,福建省惠安县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办公室1985年重印。 ②[清]周学曾等编.《晋江县志》(上).第88页~~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一些文人纷纷以现实政治大事为题材,写作时事小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次。拟就李自成系列时事小说作分析,探讨这些身处鼎革的作者们,如何借小说以表达他们的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金圣叹为中国明末清初的文学家,也是文学批评家。他选“六子才书“就是试图通过这六部中国群众喜欢的古典书籍,而展开评点。他评点的《水浒传》和《西厢记》已在中国文学理论发展史上受到很大的注目。不仅如此,他对中国古代散文理论也有丰富的素养。研究金批的占文,很容易发现,他注重以重点作家的代表作为主进行批评。因此金批的《才子古文》所选录的325篇文章,篇篇都具备金圣叹认为的好文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4.
作为晚明小品文的两个代表人物,李渔和张岱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他们的小品文雅俗共赏,自然清新,但由于两人的身世背景和人生际遇不同,小品文同中存异。本文从张岱和李渔的小品文创作成果出发,结合二者的人生际遇,探讨李渔与张岱小品文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作为婉约词的大家,毫无疑问也是一个修辞专家。她在词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性、目的性与适体性,都是后世文学创作的良好典范。研究李清照的修辞特色,无疑是有助于充分认识其词的艺术魅力的。  相似文献   

16.
李昌祺《剪灯余话》是明初重要的文言小说集,标志着明代文言小说的复兴。其中的作品或关注古今政事,或叙写爱情婚恋,或表现商人生活,或炫耀才华,多以元明之际的动乱为背景,大力揭露批判种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这些作品想像奇特,情节曲折,叙事细腻,对后世小说的创作、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文凤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广西宜山人,著有《月山丛谈》和《越峤书》。目前尚未有人对其进行专文研究,文章对其生平及著作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8.
卢旭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1):57-61
明末清初的著名剧作家李渔,在传奇创作中善于利用重复这一艺术手段,凸现情节中的喜剧因素,强化整部剧作的喜剧氛围。他让剧中人物常处于一系列相似情节中,通过其不同言行,既引发了情节的充分展开,又展现了人物丰富的喜剧性格;李渔将重复性喜剧情节设计得较为复杂,但又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其重复的喜剧情节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够形成前后相似情节间的对照效果。  相似文献   

19.
清代乾嘉时期陕西省著名的碗碗腔剧作家李芳桂的《李十三十大本》中保留了许多关中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是研究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份十分难得的珍贵材料。本文以渭南市临渭区文体局印刷之《李十三十大本》为底本,分"着"的用法、趋向动词"起去"、"把"字句与"教"字句的套合句式以及助词"来"四部分展开讨论,揭示清代关中方言的一些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20.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是明清戏剧的重要题材。明初的相如文君戏虽有对私情的欣赏,但道德教化是其根本旨归;到明中叶以后,此戏则高举情之大纛,奏响了至情的强音;到清代,相如文君戏则寄予了作家的忠君报国梦,从而完成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回归思想历程。通过梳理明清相如文君戏中情与理的嬗变,其间作家个人的思想倾向、襟怀抱负与时代社会潮流的关系昭然若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