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南京汤山溶洞中更新世哺乳动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徐钦琦 《科学通报》1993,38(15):1403-1403
本文报道的材料采自南京汤山东北端的一个溶洞——葫芦洞。该洞位于南京市江宁县汤山镇西南隅宁杭公路南侧的山坡上,西距南京市区26km(32°N,119°E)。溶洞底海拔85.9m,与当地公路路面高差约75m。该溶洞发育在奥陶纪的石灰岩中。洞呈近东西向延伸的葫芦状,长约80m,两端最宽处超过35m,中部缢缩处宽约20余米,最大高度约15m。溶洞的东半部为更新世的洞穴堆积物(黄褐色粉砂)所覆盖。  相似文献   

2.
艾比湖冰消期以来的δ~(13)C记录与突变气候事件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李国胜 《科学通报》1993,38(22):2069-2069
艾比湖位于新疆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部,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精河县境内(82°35′—83°10′E,44°54′—45°09′N).海拔195m,湖水面积522km~2,是北疆第二大内陆咸水湖. 艾比湖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第四纪时期,特别是最近几万年以来,湖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经历了剧烈的变化,是研究輓近时期以来内陆干旱区气候与自然生态环境演变的理想场所,已为国内学者广为关注.  相似文献   

3.
西赤道太平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良彪 《科学通报》1986,31(6):449-449
近二十年来,不少作者对大洋沉积物中的粘土矿物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对大洋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研究得更为详细,提出了一些重要的观点,所谓大洋粘土矿物分布是按纬度分带的观点就是其中一例。本文将根据西赤道太平洋(150°E—165°W,25°N—15°S)30余个表层沉积样和部分岩芯样的粘土矿物分析,着重讨论该区粘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同时,对本区蒙脱石的形成机理及其地质意义作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甘蔗属禾本科。该科还包括竹子和所有的谷粮作物。所有的甘蔗品种,包括杂交种,均属于甘蔗属(Sac-charum)。有关甘蔗的最早记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若干世纪的印度和中国。今天,从热带到亚热带,商品性的栽培甘蔗多达八十个国家。它的适应范围很广,从北纬35°~南纬35°的广大区域内均可种植。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亚热带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竺可桢 《科学通报》1958,3(17):524-524
亚热带或副热带原是气象学上的一个名词,它的地位介于热带与温带之间,是一个过渡地带。它首先具有一个高气压带,所以一般称为亚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的位置冬夏有若干南北向的移动。在北半球,这高气压脊冬天在北纬30°,到夏季北移至北纬38°,在南半球,冬天在南纬28°,到夏天南移至南纬35°。这亚热带高气压带冬夏在地球面上的南北移动就影响到风带的移动,介于亚热带与赤道之间为东北信风带  相似文献   

6.
南海东北部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16°~25°N, 112°~124°E)存在显著的障碍层分布. 障碍层发生概率秋季最大(45.7%), 夏季次之(31.1%), 春季最小(23.3%). 吕宋海峡及其以西的南海东北部中心海域(18°~22°N, 112°~120°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约为40.0%, 中国台湾海峡南端、台湾岛南端东西两侧、台湾岛以东(22°~24°N, 122°~124°E)和吕宋岛东北海域(18°~20°N, 122°~124°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分别为19.0%, 61.1%, 33.3%和80.0%; 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 层结机制和降水机制分别是南海东北部春季(特别是冬末春初)和夏、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TRMM卫星观测为后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全球陆地年降水场的长期变化(1948 ~ 2000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施能  陈绿文 《科学通报》2002,47(21):1671-1674
研究了1948-2000年全球陆地年降水场的长期变化,结果表明在1978年前后全球年降水量突变减少,平均每年减少0.54 mm.模糊聚类方法将36个纬圈的年平均降水量划分为6个纬带,研究了6个纬带的年降水量的长期变化.指出,除了北半球高纬度(60°-90°N)降水略微增加以外,各纬带的平均降水量都表现为减少,35°S-35°N的降水量减少最为显著.降水量减少最多的地区是热带,平均降水减少为0.98mm/a.划分了1948-2000年的全球旱涝年,指出旱涝年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研究指出,在暖事件全球陆地平均降水量每年减少15.4 mm,而在冷事件年则增加14.4 mm.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频繁发生的ENSO事件可能是全球年降水量减少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扬子鳄盛衰与环境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榕生 《自然杂志》2000,22(1):55-58
中国特有珍稀濒危动物--扬子鳄的分布范围由历史上的18°~44°N、87°~122°E缩小到今天的30.5°~31.5°N、117.5°~120°E,这种盛衰状况受扬子鳄自身特性与气候、生态环境、人类活动等内外因素制约,它们相互印证这一变迁过程.只有注意保护扬子鳄的生态环境,统筹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才是积极的态度.  相似文献   

9.
谷祖纲 《科学通报》1995,40(5):440-440
位于甘肃省境内、跨临夏及临洮两地区、属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约102°40’E~104°10’E,35°20’N~36°N)的临夏盆地内沉积了厚约500m的第三纪红色土状堆积.1946年,胡敏将其命名为甘肃系,宠统归入第三系.1965年,甘肃省区调队根据发现的少量三趾马等哺乳动物化石,将其限定为上新统,以临夏组名之,并据岩性特征将盆地内的第三纪堆积划分为4个岩性段.此后,蔡体梁等(1984)、邱占祥等(1986)对该地的第三系也分别提出各自的划分方案,他们都肯定有上新世前第三纪沉积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固体核磁共振中三能级体系的180°组合脉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鲠颖 《科学通报》1987,32(19):1462-1462
在脉冲傅里叶变换核磁共振中,射频激发脉冲的谱宽一直是个重要的问题。近年来发展起来的组合脉冲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广泛用于核自旋的布居数反转、宽带去耦、多量子选择激发上。但在固体核磁共振中,组合脉冲的文献却不多见。最近,Tycko等人用平均哈密顿理论提出了一个固体核磁共振中的180°组合脉冲:45°_x180°_y90°_x180°_y45°_x;  相似文献   

11.
霍革军 《世界科学》2003,(10):16-17
1991年夏天,35岁的帕姆·雷诺德听说她脑部动脉有一个危及生命的肿块。神经外科医生、同时也是菲尼克斯巴罗神经研究所主任的罗伯特·斯皮兹勒告诉这位有3个孩子的母亲,为了手术需要,他必须让她的心脏停止跳动。在这段时间,她的大脑功能将停止——借助一整套临床手段,她至少要“死亡”1个  相似文献   

12.
白垩纪同褶皱重磁化组分揭示中扬子褶皱带构造旋转过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辉  谈晓冬  韩玉林 《科学通报》2007,52(17):2049-2056
为研究中扬子褶皱带的变形过程, 对重庆万州地区中三叠世灰岩和中晚侏罗世砂岩进行了古地磁研究. 系统热退磁表明, 侏罗纪样品受现代地磁场重磁化严重, 三叠纪样品分离出3个重磁化组分: 低温(0~200℃)、中温(200~360℃)和高温(400~460℃)组分. 低温组分分布于现代地磁场方向附近, 可能为黏滞剩磁. 逐步展平褶皱检验显示: 中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 33%±8%时获得,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 Dec = 11.2°, Inc = 45.2° (α95 = 4.5°, N = 34),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79.3°N, 219.5°E (dp = 3.6°, dm = 5.7°); 高温组分在褶皱展平至50%±27%时获得, 在95%置信范围内取褶皱展平至 70%, 相应古地磁方向为Dec = 24.2°, Inc = 49.0° (α95 = 3.6°, N = 23), 对应古地磁极位置为69.2°N, 195.5°E (dp = 3.1°, dm =4.8°). 与白垩纪参考古地磁方向或极位置比较, 上述重磁化组分揭示该地区在褶皱变形的中期经历了12.8°±3.5°的顺时针旋转, 而变形后期以来没有发生旋转. 结合前人数据, 认为中扬子褶皱带万州-香溪段部分弯曲是由弯山构造引起的; 湖北蒲圻地区在褶皱变形末期以来经历了27.5°±5.8°的顺时针旋转, 因此至少50%的构造旋转是由于弯山构造导致的. 中扬子褶皱带发生于侏罗纪末期和早白垩纪的褶皱造山事件也揭示了华南-华北地块碰撞可能一直持续到早白垩纪早期.  相似文献   

13.
白龙江流域的古喀斯特地貌及形成时代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洪凯 《科学通报》1992,37(15):1405-1405
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区的白龙江流域,介于32°30′—34°30′N、102°—104°E之间。1989—1990年作者首次发现海拔2000m以上的山地存在有形态清晰可辨的古喀斯特地貌。本文旨就其类型及形成时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03年6月中下旬长江口外海区冲淡水和赤潮的观测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2003年6月中下旬应用多参数环境监测系统YSI6600和取水样分析对长江口外海区进行了多学科综合观测. 观测期间长江冲淡水以双峰状向外扩展, 一股朝东南, 一股朝东北, 主轴朝东北方向扩展. 长江口外海区发生了严重的大面积赤潮现象, 水体呈褐色, 叶绿素的分布在近口门侧也呈双峰结构, 位置和形状与冲淡水的扩展基本一致. 水样分析表明, 长江冲淡水携带的大量营养盐造成水体严重的富营养化是赤潮爆发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测点赤潮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 叶绿素a的分布存在3个高浓度的中心, 分别位于(122.45°E, 31.5°N), (122.4°E, 30.8°N)和(123.25°E, 30.0°N). (122.45°E, 31.5°N)处的赤潮位于长江冲淡水主峰和高浊度的水中, 生物优势种为具齿原甲藻, 密度为2.23×106个/L. 122.4°E, 30.8°N处的赤潮位于长江冲淡水次峰和低浊度的水中, 生物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 密度为107个/L. 123.25°E, 30.0°N处的赤潮生物优势种为异甲藻, 密度为2×106个/L, 为首次发现该生物在长江口外海区形成赤潮.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陆蛭水平分布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岛位于东经108°37′~111°2′,北纬18°10′~20°10′,是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海南岛山蛭的种类和数量较多,是研究山蛭生态的理想地方。根据海南岛的地形、气候、生态类形等不同情况,分别进行调查。以20分钟内慢走所  相似文献   

16.
作者来信     
吕荣 《科学通报》2004,49(7):714-714
<正> 尊敬的《科学通报》编辑: 我们在新的实验中发现,在贵刊发表的《一种测量界面分子基团取向的新方法》(吕荣,干为,王鸿飞.科学通报,2003,48(15):1628-1632)一文需作如下更正: 在22℃下空气/甲醇界面的SFG光谱在2828 cm-1光谱峰测得的零位偏角应为ΩsNull=-8.8°±1.0°,可见光入射角为β1=62°±1°,红外光入射角度为β 2=52°±1°在相同的其他参数下,所得到甲基的取向参数D的表达式应为  相似文献   

17.
朱镛 《科学通报》1992,37(21):1938-1938
为了提高光折变性能,研究和使用了45°切割的BaTiO_3晶体。理论上,当光栅的波矢K_g和晶体的C轴成45°角时,BaTiO_3晶体的两波混频增益具有极大值。然而,对厚样品而言,由于扇形散射的缘故,其有效增益通常是被降低了。在稳态情况下,45°切割样品的有效两波混频增益往往低于具有相同尺寸的0°切割的样品。利用其扇形散射的特性,45°  相似文献   

18.
怀志萍 《科学通报》1988,33(12):959-959
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隶属薯蓣科薯蓣属根状茎组,分布在东径98°53′—112°50′,北纬23°42′—34°10′的范围内,为中国特有。盾叶薯蓣为现阶段工业生产薯蓣皂素的最好原料,根茎皂甙元含量最高达16.15%,居全属之冠。然而近年来过  相似文献   

19.
中国黄土高原的形成及其黄土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隆瑞 《科学通报》1988,33(9):690-690
中国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38°与东经102°—112°之间,地质构造上属于鄂尔多斯台拗的南部。 早在元古代-太古代时,鄂尔多斯台拗的基底已经固结,成为长期隆起的古陆。古生代时,该区经历了多次下沉和抬升。中生代时,受印支运动影响,形成大型内陆盆地。早白垩世晚  相似文献   

20.
张祖陆 《科学通报》1995,40(1):93-93
<正>核磁共振(NMR)中的自旋回波实验是一普遍采用的技术.强外界静磁场存在下,所有分子的磁化强度矢量都沿静磁场取向,用90°-τ-180°-τ脉冲序列就可得到完整的自旋回波.但是在核四极共振实验里,没有这种强大的静磁场,每个分子的磁化强度矢量都沿各自的电场梯度张量主轴方向取向,用90°-τ-180°-τ或90°-τ-90°-τ的脉冲序列不可能得到净的核四极共振回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