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国宇航局公布了该局核分光望远镜阵列(NuSTAR)拍摄的一张新的高能X射线波段图像,在这张图像上展示了宇宙中壮观的一次星系大碰撞场景.两个正发生相撞在星系被总称为Arp299,它们距离地球约1.34亿光年.美国宇航局的“核分光望远镜阵列”发现位于右侧星系核心位置的黑洞正在大量吞噬着周边的气体物质,而左侧星系核心的黑洞却正处于休眠和沉寂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正不久前,天文学家们发现了一个不活跃的质量巨大的星系,而且这个星系所处的宇宙年龄仅有大约16.5亿年。研究发现在一个极短的时间窗口内,这个星系内便通过一次星暴事件迅速形成了大量恒星。但在宇宙大爆炸之后10亿年左右,这个星系便己经基本不再有新的恒星形成,变成了一个"安静的红色死亡星系",这类星系是首次在如此早的宇宙时期被发现。一个国际天文学家小组发现的这个巨型星系内,有超过  相似文献   

3.
一个由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领衔的天文学家小组使用美国哈勃空间望远镜发现了7个迄今已知最原始、距离最遥远的星系.其中一个星系可能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星系,其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发后仅3.8亿年.所有7个最新发现的星系的形成时间都在130亿年之前,当时的宇宙年龄仅相当于其目前年龄的4%,那个时期常常被天文学家们称作"宇宙的黎明",宇宙中最早的一批星系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目前,宇宙的年龄约为137亿年.而本次的研究所发现的星系年龄涵盖了宇宙年龄在大约3.5亿年至6亿年之间的时期,其代表的是宇宙极早期形成的首批星系的确凿证据.天文学家们认为随着宇宙年龄的增长,其中的星系形成数量也会稳定增长.由于光需要花费数十亿年时间才能穿越如此广袤的宇宙空间,因此天文望远镜就像一台时间机器,可以让我们看到数十亿年前宇宙的景象.我们看得越远,回溯的时间便越久远.  相似文献   

4.
正宇宙的诞生并不像婴儿出生的呜咽抽噎过程,而是在一声巨响中形成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宇宙和一切事情诞生于大爆炸。空间、时间,以及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开始于一个奇点,然后逐渐膨胀和冷却,在数十亿年时间里,向原子、恒星、星系和星系团扩散,逐渐构成我们现今的宇宙。这是一幅令人信服的美丽图像,能够解释我们所观测到的宇宙,从当前宇宙2万亿个星系,  相似文献   

5.
年龄检验和稳恒态宇宙学红移规律的发现,引起了现代宇宙学发展的第一个活跃期。当时,提出过许多种红移机制的模型,求解过各种引力理论的宇宙模型。当然,注意的中心仍然是广义相对论的宇宙膨胀模型。按照宇宙膨胀模型,星系相互作分离的运动,空间中星系应当越来越稀,或者倒回去看,越往早期,星系越密,显然,当星系密集到一定程度时,星系不可能以我们目前观测到的形态存在,换言之,我们今天看到的一切星体都应当是那个密集时代之后产生的。因而,  相似文献   

6.
晨风 《科学大观园》2013,(12):67-68
据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天文学家们近期观测到在远离星系分布核心区域寒冷,黑暗的宇宙深处存在三个孤零零的星系,这三个星系的外围被一团氢气团包围,并且它们似乎还与一条看不见的暗物质带体有关。这三个星系被发现的意义不会仅仅局限于点缀了原本显得有些荒芜的宇宙深处。这些星系的成长由于"地处偏远",得不到足够的物质供应而备受阻碍,这就使它们迄今仍然停留在星系演化的早期阶段止步不前,而这在星系团  相似文献   

7.
<正>多年来,加州理工学院的天文学家一直在搜寻宇宙最原始的物体,他们于近日公布了一项发现,宇宙中已知最遥远的一个星系距离地球有132亿光年,而且在大爆炸之后的6亿年时就已形成。研究者称,这个名为EGS8p7的星系已经有超过132亿年的历史,而宇宙本身的年龄为138亿年,因而这次发现将提供了解星系年轻时在宇宙中如何形成的难得过程。在发表于《天体物理杂志》的一篇论文中,美国航空航  相似文献   

8.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项声明,将彻底推翻科学界争论了几十年的"宇宙大坍缩"理论,从而引发宇宙学革命.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将宣布一项新发现,证实宇宙中"暗能"的确存在.这种暗能将抵消宇宙星系重力的作用,使宇宙一直不断膨胀下去,永远也不会发生如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所预言的那种"宇宙大坍缩"结局.  相似文献   

9.
天文学家们努力了将近80年,企图搞清弥漫于宇宙的神秘暗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天文学家们通过星系的运动,想到了利用暗物质来解,为什么宇宙的质量要比可见恒星和星系所占的质量大得多.他们相信暗物质是某种奇异的亚原子粒子,在大爆炸的过程中大批量地形成,用任何方法都无法看到,只是由质量而产生引力.暗物质粒子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理论上的观念,因为天文学家们从来没有直接探测到任何的暗物质粒子.  相似文献   

10.
据《青年参考》引述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一项新发现表明,宇宙中的确存在“暗能”。这种暗能将抵消宇宙星系重力的作用,使宇宙一直不断膨胀下去,永远也不会发生如剑桥大学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所预言的那种“宇宙大坍缩”结局。这一新发现将彻底推翻科学界争论了几十年的“宇宙大坍缩”理论,从而引发宇宙学革命。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12,(13):35-35
一个天文学家小组使用了来自欧洲空间局牛顿XMM空间望远镜的观测数据,发现了宇宙中超大质量黑洞的踪迹。该空间望远镜主要通过搜寻宇宙中X射线,并对其进行频谱分辨。科学家在调查结果中,探测到位于据地球4500万光年之外的NGC4151星系,其也被称为"西佛星系",意指宇  相似文献   

12.
天文学家发现了一个看不见的隐形星系,这有可能帮助人类解开宇宙中最大的奥秘。这个隐形星系似乎主要由暗物质构成。暗物质是一种不可见的物质,人类还没有掌握它的特性。理论家在很久以前就相信,暗物质大约占宇宙物质能量总和的23%。普通物质,如构成恒星、行星和人类自身的物质,则只占4%。宇宙的其它部分由一种甚至更为神秘的“暗能量”驱动。暗物质的存在,理论上可以解释为将普通星系及大的星系群约束在一起的引力来源,这种引力大于万有引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1):64-64
星系的形成与演化是当今天体物理的最前沿领域,它联系到宇宙的起源和星系中恒星的演化.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基地的吴宏研究员的小组利用国内、国外多波段观测资料,对近邻的星系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正>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中心天文学家近日提出一种全的计算星系合并频率的理论型,该模型可以模拟大约三亿年大小的宇宙空间中的星系形过程。天文学家通过全新的理模型,发现了星系合并频率在渐下降的确切证据。研究人员为,这将能够实现对宇宙形成的各种星系合并事件的精确究。  相似文献   

15.
<正>据国外媒体报道,这是一个宇宙尺度的悬疑故事:宇宙中的星系正在被谋杀,而科学家们想要知道凶手是谁?近日,国际射电天文学研究中心(ICRAR)的科学家们发表的一篇论文试图为这个问题找到答案。这项研究显示,一种被称作“撞击压力剥离”的现象发生的几率要比原先设想的更高,这种现象会将星系内部的大量气体驱离出去,从而导致星系  相似文献   

16.
暗物质不同于常规物质,它们完全不可见。科学家们之所以能知道它们的存在,是因为它们会对宇宙中的星系和星系团产生引力作用。科学家们估算认为这种神秘的暗物质占到了整个宇宙中所有"物质"总量的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20年代以后,天文学家终于认识到在银河系之外广漠的宇宙空间散布着无数个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星系。不过直到20世纪中期,天文学家还认为星系是相当平静的,只有难得一见的超新星以与整个星系相当的光度爆发出来,才会偶尔冲破宇宙深处沉沉的寂静。  相似文献   

18.
美国太空望远镜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2004年2月20日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宇宙至少还能再膨胀300亿年左右。神秘的“暗能量”1917年,爱因斯坦提出,宇宙间存在一种与万有引力相反的力量,使所有星系保持一定距离,这样宇宙才不会因星体间的万有引力而不断收缩。爱因斯坦认为这种与万有引力相反的力量是恒久不变的,并将之称之为“宇宙常数”。20世纪20年代,在埃德温·哈勃发现宇宙并非静止而是在膨胀之后,爱因斯坦放弃了“宇宙常数”,并称其为自己“一生中最大的错误”。然而,科学家后来从陆续发现的超新星中得出更多资料,显示宇宙中的确存在“…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2 0年代之前 ,科学家运用经典力学考察宇宙的大尺度结构 ,得出的结论是 :我们的宇宙无论在时间上 ,还是在空间上 ,都是无限的 ,永恒的 ,无始无终的。这个无限时空的宇宙观广为世人赞赏和认同。1 91 2~ 1 92 6期间 ,美国天文学家斯里弗(Slipher)观测到 4 6个星系的光谱 ,发现谱线的位置普遍地红向位移。若假设谱线位移是星系空间运动的反映 ,则星系的退行速度超过恒星的平均空间运动速度 1个量级、2个量级 ,甚至更大 ,即达到每秒几百公里、几千公里 ,甚至上万公里。天文学家将星系的红向位移现象 ,简称“红移”(redshift)。1 92 9年…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14,(9):36-37
正我们在宇宙中是孤独的吗?这个问题一直牵动着人们的想象。我们了解得越多,越觉得地球是独一无二的,在一个渺无生命的星系荒漠中孕育着生命的奇迹。但很多顶尖的科学家对这一问题持有乐观态度,他们认为人类迟早会找到宇宙中其他的生命。但具体我们究竟将如何遇见我们的星系邻居,它们将会是简单的单细胞生物还是我们想象中的ET外星人?这些问题就更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