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淀山湖地区晚第四纪孢粉及古环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淀山湖地区赵巷4井、淀峰1井等晚第四纪地层孢粉研究,划分出6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本地区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的6个阶段.自古至今依次是:第一阶段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湿润(Q3^3-2);第二阶段稀疏的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冷而稍湿(Q3^3-3);第三阶段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一草原,反映气候温和略湿(Q4^1);第四阶段以常绿栎类为主的常绿阔叶林,反映气候热暖潮湿(相当于大西洋期,Q4^2);第五阶段以栎、松、禾本科、水龙骨科为主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反映气候温暖略干(相当于亚北方期,Q4^2后期);第六阶段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松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草原,反映气候温暖湿润(相当于亚大西洋期,Q4^3).这种气候波动与世界性的气候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野外观察、钻孔资料、孢粉分析、~(14)C测年资料及邻区地层对比,研究调查区第四纪沉积特征及地层划分,根据第四纪沉积物的资料,追溯本区自早更新世以来的古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根据萨拉乌苏河若干地段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讨论了萨拉乌苏不可河谷的形成时代、古湖形成原因、全新世湖沼层的环境意义,晚更新世黄土与风成砂关系等总是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所经历的河流-湖泊-湖沼-河流的演化过程,均受到第四纪环境演变化规律的控制,是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武都黄土堆积及晚更新世以来环境变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武都黄土剖面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完整且高分辩率地记录了晚更新以来气候环境变化的历史,清晰易辨的黄土-古土壤系列和稳定的磁化率特征反映了这种变化的全过程;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证明了武都黄土物质构成主体部分与黄土高原一致;大旋回,大幅度的粒度变化特点说明受控于远距离,大尺度搬运过程及风力强弱的交替。  相似文献   

5.
萨拉乌苏河地区若干第四纪沉积与环境问题初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萨拉乌苏河若干地段的第四纪沉积记录,讨论了萨拉乌苏河河谷的形成时代、古湖形成原因、全新世湖沼层的环境意义、晚更新世黄土与风成砂关系等问题,认为萨拉乌苏河地区所经历的河流—湖泊—湖沼—河流的演化过程,均受到第四纪环境演变规律的控制,是自然环境变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主要河口三角洲之一,自晚更新世开始形成,其沉积物中保存了丰富的微体动物壳体,它们是重建晚第四纪古环境极为有效的指标。本文对珠江三角洲东部PRD17孔的微体动物群(有孔虫和介形类)进行了分析,共发现有孔虫14属29种,介形类14属17种,将其分别划分为3种生态类型。根据微体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并结合测年数据、岩性、沉积物粒度及颜色反射率等特征,重建了PRD17孔晚第四纪以来的环境演化。约43 400 cal a B.P.以前,钻孔所在地发育河流相沉积。晚更新世玉木亚间冰期开始,南海海平面回升,本区开始形成第四纪以来的第一个海相层位。从微体动物群的组成和丰度可识别出3次小规模的海平面波动。约35 400~30 900 cal a B.P.为晚更新世最大海侵时期,微体动物群的丰度和分异度都达到峰值。约25 900 cal a B.P.以后,海水逐渐退出。末次冰盛期的海平面大幅下降,导致本区上更新统沉积物暴露地表遭受风化剥蚀,形成珠江三角洲普遍发育的花斑状黏土层。由于钻孔所在地地势相对较高,受全新世海侵的影响较珠江三角洲其它地区晚,直到6 000 cal a B.P.左右才重新接受沉积,初期发育上潮间带沉积。约3 700 cal a B.P.开始,逐渐变为受潮水影响较显著的潮坪环境。  相似文献   

7.
从孢粉推测上海地区晚第四纪以来的植被、环境演变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通过对上海地区斜土路2号孔晚第四纪地层的孢粉研究,划分出了晚第四纪8个孢粉组合带,并结合邻近钻孔孢粉研究资料,恢复了该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的六个阶段,这种气候波动不仅与世界性气候变化一致,而且其波动曲线也与海平面变化相吻合,从而为本地区进行地层年代划分和对比提供可靠的证据,为本地区晚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丰富的孢粉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首次研究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的地球化学特征,本区第一“暗绿色硬粘土层”的硅铝率在2.80~3.37之间,说明该层已经发生了较强的土壤化作用,可以确定为古土壤,古土壤层土体样品与胶体样品的化学全量分析结果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只能用胶体样品来确定古土壤特征。古土壤中SiO2,Al2O3,MgO,TiO2,K2O相对积聚,而Fe2O3,CaO,MnO,Na2O,P2O5相对淋溶。在剖面上SiO2/  相似文献   

9.
杭州湾作为我国大陆沿海地区第四系厚度较大的沉积区之一,历来是我国地学、生物学和气候学研究的重点区域;但其南岸研究比较薄弱。在对杭州湾南岸第四系BZK1钻孔岩芯沉积物特征、地质年代、孢粉、有孔虫和介形类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对比、古环境演化和海平面变化特征。钻孔揭示全新世沉积始于孔深22.00 m(约10.77 ka B P.),其下至孔深44.60 m为晚更新世地层,全新世沉积速率大于晚更新世。研究表明:古环境变化可划分为4个阶段:29.6~10.8 ka B P.晚更新世时期,以针叶、阔叶混交林为主,为气候温暖较湿的滨海河口湾半咸水环境;10.8~9.5 ka B P.早全新世早期,以针叶与常绿阔叶林为主,推测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下的潮上带湖沼环境;9.5~5.9 ka B P.全新世早中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气候温和较湿,受海水波及;5.9~0.5 ka B.P.全新世中后期,以常绿阔叶与针叶林为主,属滨海-内陆架环境,该阶段后期海水已退出本区,气候由温暖湿润渐渐转凉。结果显示杭州湾南岸气候-环境-海平面-沉积速率之间具有较好的对应。上述研究可丰富杭州湾南岸第四纪地层学、环境地质学研究内容,为邻区晚更新世生物地层对比以及古植被和古环境分析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潮汕平原晚第四纪沉积相与古环境演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潮汕平原第四系一些钻孔的沉积相,孢粉学及^14C年代分析,论述了韩江,榕江及练江三角洲的古环境演变,认为有过两次以上的海侵期,而主要的三角洲韩江三角洲的发育可分为前三角洲期,古三角洲期和现代三角洲期,这些古环境的演化与南海的δ^18O曲线相对应。  相似文献   

11.
 利用广州地区南北2个不同沉积地貌区的钻孔进行孢粉分析,结合测年和沉积信息,分析了广州所代表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环境和气候变化。孢粉分析结果显示:在晚更新世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经历了偏冷干-偏凉干-暖湿-热湿-偏凉干-冷干的变化过程,末次冰期对本区具有明显影响,使全新世和晚更新世孢粉组合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全新世气候明显转暖湿,整体上以暖湿为主,但出现了一些小的气候波动事件,最明显的是在2 250 a BP 前后偏凉干的变化;该区在晚更新世和全新世各经历过一次海侵,两孔反映的气候期和海平面变化较为一致,气候和海平面变化也有很好的对应。两孔在地层、沉积相和孢粉特征上的差异是地理位置、沉积环境和基座地貌等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12.
研究表明,按照半个世纪以来黄河入渤海泥沙实际状况推算,渤海将于200年内消亡,100年后已无航海之利,其作为中国陆内最大水体的生态功能也将逐步丧失,治黄方略在传统诸种避害趋利思考的基础上,应增加“拯救渤海“的考虑。为此提出:浚通黄河故道,“引黄(河)入黄(海)“,将黄河泥沙导入黄海;在小浪底以下黄河下游河床上铺设大型输水管道送清水入山东,供下游生产、生活之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层序特征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289口钻孔资料的分析,以下切河谷底部的侵蚀面及河间地古土壤层顶面为层序界面,据此将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划分为三个层序,古河谷和古河间地的层序界面埋深相差较大,但所划分的三个层序在横向上可以进行对比,长江三角洲晚第四纪地层存在古河谷相序和古河间地等两类相序以及四种层序组合方式,其中三期古河谷充填层序具有套叠式结构,证明古河谷的发育具有继承性,且规模逐渐缩小,长江晚第四纪古河谷经历了“下切—充填—海泛—三角洲进积—再下切”的周期性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展长江源区降水序列趋势及突变识别,为长江源区湿地生态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江源区内具有代表性的8个气象站点即曲麻莱站、清水河站、玉树站、囊谦站、治多站、杂多站、沱沱河站和五道梁站为研究站点,基于1961—2020年有关气象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Mann-Kendall检验、滑动T检验等方法,识别与分析长江源区的降水序列变化特征。【结果】1) 1961—2020年,长江源区降水序列呈上升趋势,增加速率为0.809 mm·a-1。2)长江源区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夏季和秋季降水量增加趋势不明显。3)当子序列为5时,长江源区降水序列于1970年发生突变;当子序列为7时,于1997年和1998年降水量发生突变,由下降变为上升趋势。4)当子序列为5时,长江源区8个研究气象站点降水序列在1961—2020年间均出现突变点;当子序列为7时,仅有曲麻莱站、清水河站、治多站、沱沱河站和五道梁站的降水序列在上述60年间出现突变点。【结论】1961—2020年长江源区降水总量增多,有关长江源区的气候变化防御工作亟需加强。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25,自引:1,他引:124  
以黄河三角洲为例进行了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的探讨。针对黄河三角洲主要生态风险源洪涝、干旱、风暴潮灾害、油田污染事故以及黄河断流的概率进行了分级评价;并提出度量生态损失与生态风险的指标和公式,分析了风险源的危害作用;运用遥感资料、历史记录、调查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完成了区域生态风险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的区域生态风险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foraminifer and 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er radiocarbon dating in DGKS9603 core from mid-Okinawa Trough close to bottom, oscillation curve, which expressed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urface water temperature and the depth, has been obtained by using foraminifer analysis and calculation of FP-12E transfer function. The whole core indicated seven cold phases and eight warm phases. Obvious expression of low temperature event during Middle and Late Holocene, YD,H1,H2,H3 and H4 events, as well as the short cold phase during the middle last glacial period, implied that short shifts since 50 kaBP would have been global significance. Sedimentation rate during cold phases is usually faster than that in warm stages, with the lowest rate in Holocene, which may be connected with rising sea level and principal axial of Kuroshio Current moving to west. Volcanic activities highly developed in Okinawa Trough during the Quaternary period, thus abundant volcanic glass and pumice were well preserved.  相似文献   

17.
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时我国黄河上游地区水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该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黄河在宁夏城镇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宁夏为例分析了干旱半干旱地区河流在城镇形成和分布中的作用,讨论了宁夏地区城镇从兴起、演化一直到现今城镇的分布和发展与河流的关系,认为河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城镇形成和发展中最主要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9.
人类活动与黄河三角洲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历史地理学和沉积学角度探讨了晚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对黄河三角洲发育过程的影响。一方面,黄河流域高原产沙区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影响着入黄泥沙数量和河口地区堆积方式;另一方面,河口三角洲地区的人工改造、引水引沙等一系列工程措施控制着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模式和空间展布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