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 毫秒
1.
种间联结及种间相关性能够反映植物群落中物种间的关系和群落的稳定程度,对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基于岑王老山1hm2样地中胸径大于1cm的每木调查数据,采用方差比率法(VR)、种间联结(AC)系数、Ochiai指数、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及PCA排序,对群落中13个优势树种的种间联结性和种间相关性进行分析,并进行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显示:(1)群落总体呈现显著正联结,表明群落正处于演替的稳定阶段;(2)种间联结性与种间相关性分析中的正负关联比均未超过1,但达到显著正关联的种对数明显大于达到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说明群落整体联结性与群落中达到显著关联的种对数关系更为密切;(3)相关性检验中虽然结果相似,但Spearman秩相关检验的结果更为灵敏;(4)生态种组的划分与相关性检验表现出一致性,说明物种的生态学特性以及对资源的利用方式对其种间关系具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运用X2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检验分析了皇甫川流域植物群落中20个优势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X2检验中31个种对为正关联,27个种对为负关联(p<0.05或p<0.01,下同),Pearson相关系数有16个种对为正相关,13个种对为负相关;Spearman 秩相关系数有36个种对呈正相关,27个种对呈负相关.分析表明优势种间具有一定的联结性,但存在相当独立的分布格局.根据测定结果将20种植物分为3个生态种组.  相似文献   

3.
运用χ2检验、Jaccard关联指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山西吕梁山南端植物群落22个优势种,231个种对的种间关联和相关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呈显著和极显著关联和相关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低,22个优势种划分为5组,同一组内的种类,资源利用方式和生境要求比较类似,而不同组间则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清楚的反映了优势种种间关系以及它们在群落构建,资源利用和生态位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关帝山撂荒地植物群落种间关系数量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野外52个样方的调查数据,运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研究了山西关帝山撂荒地植被31个建群种和优势种种间关联和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χ2检验有227个种对呈正关联,231个种对呈负关联,正负关联比为0.9827,显著种对占总对数的7.26%.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14个种对呈极显著相关,15个种对显著相关.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201个种对呈正相关,其中极显著的种对有10个,正相关显著的种对有24个,占总对数的7.32%;263个种对呈负相关,极显著的种对8个,负相关显著的种对28个,占总对数的7.74%.正负相关比为0.7643,显著种对占总对数的15.05%,群落优势种种间多呈不显著关联.2)按照31个建群种和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它们被划分为2个生态种组:芦苇组和早熟禾组.3)关帝山撂荒地植物群落以退耕还林的先锋物种为主,表明植物群落处于森林植被恢复的初期演替阶段.  相似文献   

5.
通过方差分析、χ2检验、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采用2×2列联表对灵丘青檀自然保护区14个优势种的联结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个优势种种间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正联结,群落处于较稳定的顶级阶段.χ2检验,显著、极显著的关联种对只有13对,优势物种青檀与其他种群联结不显著.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显著、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有23对,青檀与荆条呈显著正联结,与其他多数物种呈显著、极显著负联结.Spearman秩相关系数检验,显著、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有30对,青檀与其他多数物种呈显著、极显著负联结.物种间对生境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和相互分离的生态位,群落成熟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山西省石灰岩山地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其种间关系,为其植被的恢复提供进一步的理论依据.在对其群落进行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χ~2检验、 Pearson相关性检验、 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等数量分析方法,对山西省石灰岩山地中的28个优势种共378对种间关系进行了种间关联性研究,并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其进行了生态种组的划分.结果表明,山西省石灰岩山地群落优势种间大多呈正关联,群落处于较高层次的稳定阶段;在χ~2检验、 Pearson相关性检验、 Spearman秩相关性检验中,种间的正负关联比依次为8,0.8,1.08.依据Pearson相关性检验,采用组间联接的聚类方法,可将28个优势种分为3个生态组,其中最佳组合为生态组Ⅰ,其次为生态组Ⅱ和生态组Ⅲ.  相似文献   

7.
在2×2列联表基础上,采用方差比率法、联结系数AC值、Jaccard指数和χ2检验对广西防城金花茶自然保护区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所在的植物群落样地中的25个优势种的种间关联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保护区金花茶所在的植物群落中25个优势种的总体关联性呈显著性正关联,反映出植物群落处于比较稳定的阶段。25个优势种组成的300个种对中,有4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性正联结,10个种对具有显著正性联结,有5个种对具有极显著性负联结,8个种对具有显著性负联结,绝大多数种对联结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种对间的独立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8.
研究森林群落主要树种的种间关系,有助于揭示植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及物种共存的维持机制.在野外调查基础上,采用2×2联列表,通过方差比率法(VR)、χ~2检验、3个关联指数(Jaccard指数、Ochiai指数、Dice指数)、联结系数(AC)以及Pearson积距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朴树群落中16种主要乔木的种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群落内总体方差比率(VR)为0.95,表现为负联结,反映了该群落处于不稳定的进展演替阶段.16个优势乔木树种组成的120个种对中,仅有1对呈显著正联结,44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联结,而绝大多数种对联结关系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种对间的独立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选取芦芽山珠芽蓼群落中的22个优势种,运用χ^2检验、Ochiai指数以及Spearman秩相关系数进行种间关联和种间相关的分析.结果表明,珠芽蓼群落整体上呈正关联,各种间相互依存.Spearman秩相关分析表明,优势种对间大多呈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生态位重叠幅度较大.根据优势种种间相关性和种群的生态适应特征,将22个优势种分为2个生态种组,第二种组与第一种组间相关不显著,组内种对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10.
应用2×2列联表的χ2检验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计算分析,对妫河下游消落带22个优势植物种共231个种对的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χ2检验有41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正关联,5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关联;而秩相关表明,有57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13个种对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大多数种群之间关系松散.Spearman秩相关检验用于表征种间关联具有较高的灵敏度.按照22个优势种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主导生态因素,将其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即水生植物种组、湿生植物种组和中生植物种组.  相似文献   

11.
滹沱河湿地植物群落的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样方调查的基础上,采用x^2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研究了滹沱河湿地植物群落的种间关联性,对种间相关的测定结果进行了生态分析,结果表明:滹沱河湿地植物群落的42种给管植物可分为四个生态组群,即中旱生植物生态组群、中生植物生态组群、湿生植物生态组群和水生植物生态组群,讨论了x^2检验法和Pearson相关系数法的生态学意义,此外,还分析了种间关联、种间相关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样方调查,对侧柏人工林恢复过程中群落各层物种多样性变化以及物种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进而探讨了不同阶段人工林林下物种多样性与林分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嵩山侧柏人工林不同恢复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都在波动中逐渐增加.在人工林不同恢复阶段,群落的乔木、灌木和草本物种的平均相关系数分别为92.78%,33.33%,28.07%,乔木种类具有较高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灌木和草本植物则随着人工林环境条件的改变显示出较大的波动性.不同演替阶段侧柏人工林林分密度对乔木层物种多样性以及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指数都有一定影响作用,但对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14.
通过野外调查,选取黄刺玫群落122个样方的20种优势物种,运用多物种方差比值(VR),χ2检验,OI指数,AC值以及Pearson相关系数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对其进行了种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该群落内物种整体关联性表现为负关联不显著;负关联的种对数远大于正关联的种对数,呈显著关联和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数所占比例较小.这说明黄刺玫群落不稳定,群落内存在激烈的竞争,群落处于演替的初期.20个物种种对关系表现出了不同的性质,这可能是群落内环境异质性所致.种间关联的研究可以反映出由物种生态特征所形成的有机联系,研究结果对黄刺玫群落的保护与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间相互作用的变化规律,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群落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多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显著性检验、x2统计量分析和Spearman秩相关检验对广西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亚乔木层和灌木层木本植物种群进行种间联结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林龄阶段亚乔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均呈不显著正联结,从中林龄到成熟林再到过熟林,灌木层物种间的总体关联性变化趋势为不显著负联结→不显著正联结→不显著正联结;(2)随着林龄的增长,林下主要木本植物正联结种对比例增加,种间关系逐渐趋于正联结,群落稳定性逐渐增加,向顶级群落方向演替;(3)马尾松人工林林下主要木本植物中大多数种对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物种间的关系较为松散,种对间的关联性较弱,所研究的马尾松人工林仍处于不稳定的演替阶段。充分利用种间关系研究的结果对马尾松人工林群落进行科学维护,可以加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The 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 defines species in terms of interbreeding. Interbreeding between spe-cies is prevented by reproductive isolation mechanisms. Based on our results of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between Helicoverpa armigera and Helicoverpa assulta, reproductive isolation mechanisms of the two species are analyzed. A combination of prezygotic factors (absent sex attraction and physical incompatibility of the genitalia) and postzygotic factors (female absence and partial sterility in F1 hy-brids) causes reproductive isolation of the two species. In addition, the role of interspecific hybridiza-tion in speciation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7.
应用植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有关方法,对四川中部绵阳地区官司河流域针阔叶混交型防护林的12个优势种群间的联结性和8个主要建群间的多度协变关系进行了定量研究,以探索群落内各种群间的联系状况,从而为本区长江防护林营建中的林种配置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结果表明:无论是种间联结,还是种间协变,除个别种对外,多数种群间的相关性不显著,总体上趋于独立分布。这反映了研究区防护林群落的年轻性和不成熟性。但也应注意外界干扰对测定结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影响拟南芥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本研究对塔尔巴哈台山南麓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生存群落内16个主要物种做种间联结性分析,结果表明:物种总体联结方差比率为1.474,表现为显著正联结。其中有65.83%的种对表现出正关联,余下表现为负关联;χ2检验为显著或极显著关联的种对有35对,其中正关联26对,负关联9对;有77.5%的种对关联强度指数(OI)0.6,χ2检验联结性多不显著;优势种对间的OI值基本都0.6,多为显著或极显著正联结。去势对应分析表明,主要优势种都聚集在排序图中央,种间联结紧密,而次要种则零散于其周缘,连接性较弱。16个物种分成2个生态种组,但组间界限不明显。拟南芥与群落主要优势种关系密切,对其依赖性较强,表明群落优势种是影响拟南芥生存分布的主要生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