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积极的斗争:英雄人物在冲突中用行动来抗争,最后用生命将冲突推向顶峰,以体现自我在斗争中的最大价值。中国悲剧精神主要是忍耐:善良弱小的人物在冲突面前采取自我克制的态度,其皆大欢喜的结局是冲突的缓和,是对忍耐的肯定。中西悲剧精神的区别体现了两种文化的根本差异.是导致中西社会不同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总结和概括了三种悲剧冲突类型,但他提倡悲剧表现两种对立的理想或“普遍力量”的冲突和调解,而冲突的解决就是使代表片面理想的人物遭受痛苦或毁灭。悲剧人物作为个人虽遭到毁灭,他所代表的理想却不因此而毁灭。所以悲剧的结局是一种灾难和痛苦,却仍是一种“调和”或“水恒正义”的胜利。  相似文献   

3.
据美学的一般理论,悲剧是美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西方悲剧作品中,常常表现为人生的悲剧与自由意志的冲突,坚贞不屈、悲壮的行为,为正义和真理而死,令人鼓舞奋起,上升到精神境界,产生审美愉快。与西方的悲剧不同,中国的悲剧大部分都是具有大团圆或是光明的结局,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几乎无事的悲剧"。所谓"无事的悲剧"指的是,"极为平常的悲剧,是人物的性格悲剧,是灵魂毁灭的悲剧"①。所以,中国的悲剧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强烈的外部冲突和强烈的痛感,也不像西方的悲剧那样具有刚强的性格和外倾向性。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  相似文献   

4.
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是从悲剧人物自身寻找悲剧产生的原因,这开创了西方悲剧观的一个源头,也和中国悲剧观区分开来。我们清理亚里士多德的悲剧观,不但可以梳理出西方悲剧理论发展的线索和源头,而且可以比较中西悲剧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西方悲剧侧重于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由人物的行动和表现人物命运变化的情节来展示人们对人性最底层、最深刻的自我剖析,是一个由人物的外部行为向其内部心理发展的表现过程。中国的悲剧则是以理想化的表达而又虚构的方式展现当时的现实生活实景和描述人物对其悲惨命运的抗争,是一个由展现人物的个人行为表现整个时代风貌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西民族悲剧精神的特征差异表现在: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特征是获得永恒的伦理实体往往以牺牲个体为代价,追求的和谐只能在人的毁灭之后;而中华民族的悲剧精神特征追求一种高踞于一切之上又寓于一切之中的理想人格之道,是以对人的生命的热情为基础,追求的和谐是在人与自然的高度统一之中。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中西各民族悲剧精神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并都打上这个民族特有的宗教习俗等烙印。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中国古代悲剧与希腊悲剧产生的时代及不同的主题、人物、结局进行了比较,并简析了形成以上差异的原因,否定了中国古代无悲剧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悲剧冲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表现为伦理性质的善恶冲突和冲突的淡化与模式化,本文将从中西悲剧的比较当中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0.
西方悲剧人物往往是出众的英雄,有着明确的具有挑战性的意志,能够积极地行动,主动地控制局面,有力地将冲突推向高潮,并在自己蒙受痛苦的同时,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其灾难性结局是人物自愿选择的,是自觉的意志的实现,没有多少遗憾,无需善恶报应的介入。中国悲剧的善良弱小的主人公往往没有往外扩张的自觉意志,甚至连防人之心也没有,主动的出击非常有限,只能被动地忍受迫害,无法在剧烈的对抗中给对手以有效的打击;其遭遇不是主人公自愿选择的结果,是外力强加给他的,需要报应的方式平息人们的愤怒之情。中西悲剧的不同形态有着深刻的文化成因,体现了不同的德与福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现代的西绪福斯精神,孕育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悲剧意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形象是“意识到一切都是荒谬人”,是“局外人”,表现出少有的孤独和冷漠;寻找自我及其失败的悲哀,潜含着真正的悲剧性,生之忧与死之惧是现代人的病症,也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不断加以表现的主题,厌倦和恐惧构成现代主义文学悲剧意识的两大内容。“异化”是西方现代人们最严竣的悲剧性境遇,对人类崇高品格的否定,必然导致对悲剧崇高性的否定,因此出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喜剧性的悲剧”或“反向悲剧”。  相似文献   

12.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13.
周舵  罗海峰 《科技信息》2008,(11):255-255
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人物具有西方传统的个体受难、抗争的内涵,悲剧冲突具有西方历史—现实感和东方道德感,而悲剧效果的含蓄与中和则有更多的东方色彩。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体现的是一种悲情的特点。悲情在中国古代戏剧作品主要表现为剧中主人公大多是社会结构和伦理道德体系中的弱煮,同时戏剧冲突在戏剧的结尾处往往被处理为“大团圆”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在剧作《麦克白》中,通过对原编年纪事史的改编,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新的社会罪恶,深入细致地刻画了麦克的独特个性心理特征,展示了人物内心善与恶的交战、正义与邪恶的激烈冲突,揭示了他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和悲剧实质,并出色地完成了这种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作品之一。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悲剧理论的奠基者,提出了悲剧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悲剧定义。如果从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看元杂剧《赵氏孤儿》,来寻求二者的契合点的话,主要体现在悲剧的情节、悲剧人物的性格、悲剧的表现形式、悲剧的净化作用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初,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王国维美学观的发展,而是他对中国悲剧的存在有了更多的发现和认识。王国维没有深入地分析中国悲剧的情节及其发展,而是主要解剖了元代悲剧的歌唱部分即元曲。如果从情节和情节发展出发把握中西悲剧,就可以发现中西悲剧不是截然不同,而是大同小异。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  相似文献   

18.
用西方悲剧概念界定《窦娥冤》之类中国古代悲剧,必然存在种种矛盾之处,它揭示出由于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中西悲剧形式及其精神的根本不同。剧本由此出现的矛盾我们称作"悲剧矛盾",中国古代悲剧的"悲剧矛盾"置于中国文化传统中,以其整体性的悲情能量,凸显出自身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有一个较大的发展过程.这种变化不是王国维美学观的发展,而是他对中国悲剧的存在有了更多的发现和认识.王国维没有深入地分析中国悲剧的情节及其发展,而是主要解剖了元代悲剧的歌唱部分即元曲.如果从情节和情节发展出发把握中西悲剧,就可以发现中西悲剧不是截然不同,而是大同小异.王国维对中国悲剧的认识还不是很深入.  相似文献   

20.
布兰奇是田纳西·威廉斯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其内心的欲望与传统道德观念的碰撞、灵与肉的冲突把她推向了欲望的对立面,即死亡,而文明与野蛮的交锋也把这个南部文明的代表一步一步推进了死亡的深渊.布兰奇的悲剧命运经历了有序--无序--混乱--平衡--死亡这一熵变过程.运用熵定律来揭示布兰奇悲剧命运演变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可以窥见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