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舍受到了古老的中国文化的熏陶,亲历了五四文化传统影响,在英国的时候对西方文化又有了切身体会。特殊的思想资源使他的作品具有独特的视角和风格。本文从着重分析英国文化尤其是狄更斯等英国作家对老舍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表现为批判中国国民精神;语言简练,风趣幽默的“京味儿”风格;对下层市民小人物的怜悯和同情。  相似文献   

2.
老舍的《猫城记》一直以来都是一部有争议的作品。历史上对《猫城记》的评价也多从艺术上、思想上予以否定,现在的研究多着眼于重新评价上。《猫城记》可以说是比较完整地反映了老舍早期的文化批判观念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他批判了国民的劣根性和封建传统文化,并在文化批判的基础上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3.
老舍先生在《我怎样写(二马)》这篇文章中谈到:“《二马》是我在国外的末一部作品:从作的方面说,已经有了经验;从读的方面说,我不但读得多了,而且认识了些英国当代作家的著作。”素来谦虚的老舍先生,在这段话中,毫不隐讳地肯定了《二马》所取得的成就。作品在一九二九年《小说月报》上一发表,就因为它内容的新颍、人物的成功、语言的纯朴清新而受到读者的普遍欢迎。商务印书馆、晨光出版社都先后出版了单行本。五十多年后,四川人民出版社又重新出版了这部小说。《二马》在读者中有着一定的影响。现我就《二马》的语言艺术,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短篇小说《人同此心》、《且说屋里》英译最初发表于《天下》英文杂志,是老舍作品译作的发端。基于文化学派翻译理论考察老舍作品初期英译的赞助人、译者与作品,探讨译作中的文化元素翻译策略选择及制约,填补了老舍作品初期译作研究的空白。通过分析表明,宏观归化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微观异化翻译策略。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反映了各种文本及文外因素尤其是社会文化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  相似文献   

5.
《白鹿原》自发表以来,其总印量已超过一百余万册。对《白鹿原》的研究始终不减当年,但都主要从宏大叙事、儒家文化、人物形象分析、语言、民俗学等角度品评作品,其研究文字总数亦早已超过小说本身。笔者主要从性爱描写展示的社会历史变迁、性爱描写揭示的传统心理以及性爱描写体现的文化价值观三个部分讨论了《白鹿原》中关于性爱描写所蕴含的文化心理,从而观照其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老舍与英国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10,(15):66-66
<正>老舍1924年秋赴英国时,并没有想到日后会成为一名作家,那时他已27岁,连一名文学青年都算不上。一年后,一部令人捧腹的《老张的哲学》使他蜚声中国文坛,之后他又连续推出《赵子曰》、《二马》,到1929年秋回国时,老舍已是三部畅销长篇小说的作者,未来的文学事业由此奠定。  相似文献   

7.
迄今为止,学界对老舍创作中的异国影响有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对老舍作品中的另一异国因素:异国人形象的塑造仍关注不多。而作为一位旅居英国近五年并在英国生活期间走上文坛的作家,老舍塑造的英国人形象就很值得关注。从老舍的整个创作背景看,老舍是以一种通过他者反观自我的文化思路来塑造英国人形象的;而且在不同时期的文字中他笔下的英国人形象是有所变化的。可以说,这种异国形象的塑造不仅折射出自我与他者的现实关系,也反映了作家对自我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以关籍华裔女作家谭恩关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关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9.
描绘中国文化在日寇入侵时的多样折射,是小说《四世同堂》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中塑造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不同方面的三类形象:精英、败类和普通民众。描绘了他们在侵略者面前所持的不同态度:精英舍身取义,败类见利忘义,普通民众则既不乏民族感又往往苟且偷生。精英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新文化转化的根基和方向,败类显示了传统文化的窳败,普通民众则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显现在普通民众言行中缺“刺”的文化过熟现象是老舍关注的热点。挖掘文化过熟的根源,是《四世同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大家庭制度和顺民教育是《四世同堂》中揭示的文化过熟的重要根源。  相似文献   

10.
论《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部力作,作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和仇恨。从作品中作者对善良、正直的赞扬,对复仇者暴力行为的否定,可以感受到作者所具有的人本精神和明确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1.
试从“文化蕴含”的广角,对京味儿文学予以观照,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探讨京味儿文学的历史成因和三个文化层次。其中论述了“一种地方特色的‘味儿’,实际上是一种地方文化特征的体现”,在构成“味儿”的诸因素中,“人是文化的结晶”。高层次、高品位的京味儿文学必须将注意力放在塑造既具有地方性格特征又具有深层次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人物形象上。指出了老舍的创作即是京味儿文学“高层次”、“高品位”的文化追求;并从老舍特殊的文学地位中进行了多向性的文化思考,得出了老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量级的京味儿文学作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饥饿是人类最基本的苦难,也是人类最严重的苦难。在中国的历史上,“饥饿”却不是一种单纯的生理现象,还包含着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它深深地影响看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当代文学作品中种种的“饥饿”描写,与作者的文化境遇和时代的文化语境之间有看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水建锋  黄换乃 《科技信息》2010,(22):I0013-I0013
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马文化的研究现状。分别以"马"和"马文化"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进行检索,共收集到了95篇相关文献和硕士论文。通过文献分析,并且对文献进行如下分类:中国马文化地域分布、中国古代马文化、马的军事用途、马的交通与商业用途、马的艺术文化等。研究发现:我国有着辉煌、灿烂的马文化,马文化内涵丰富;马文化主要体现在除沿海地区以外的边疆地区;在古代,马的军事地位突出;马是重要的交通工具,有着重要的商业作用;马丰富了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本文还探讨了中国马文化研究中面临的挑战。  相似文献   

14.
《撒哈拉的故事》在作者沙漠生活的见闻感受中,展现异域风光和民俗,塑造了一系列撒哈拉成人物形象.从比较文学形象学视域出发,探讨作家三毛如何通过描写这些“他者”形象,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其鲜明的自我形象,并彰显了其中国背景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5.
《金瓶梅》作者所探索的是文化的死亡与抉择问题。小说的人物情节是其文化探索的象征。论者忽视的官歌孝哥这两个不起眼的形象,及塑造他们时伴随始终的佛事情节,都是作者文化思考象征。二人的命名及父母的期望,都说明他们本该是西门庆文化精神(包括封建旧价值观和带资本主义因素的新价值观)的人。二者的夭亡或幻化,体现出作者对西门庆以淫为首的恶的文化和历史的“恶”的否定,象征了其文化精神的后继无人,及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夭折,和作者最终对佛文化的无奈选择。历史的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杠杆,全盘否定西门庆的“恶”,这是悲剧性的历史谬误。作者同时感到旧制度的衰亡和新的异质价值观的幻灭的悲剧。  相似文献   

16.
老舍,原名舒庆春.他189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市民家里。1925年他陆续完成了《老张的哲学》《二马》等长篇小说.在国内发表以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成了有名的青年作家。他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进步的文艺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老舍一生写了很多作品,很多都具有极强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以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灶神之妻》为分析文本,探讨了作品中母女关系所体现的文化内涵,进而分析作者作为少数族裔女作家面临着美国的强势文化,如何构建自身的文化身份。作者在小说中以个人的经历为素材,不仅在母女关系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颠覆父权制的女性世界,还把母女关系提升到两种异质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层面上来。谭恩美在母女关系的主题中表现了性别的不平等以及文化的冲突,积极寻求自身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8.
《双城记》是英国小说家狄更斯的一部力作,作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写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和仇恨。从作品中作者对善良、正直的赞扬,对复仇者暴力行为的否定,可以感受到作者所具有的人本精神和明确的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19.
在对老舍早期创作的研究中,长篇《二马》始终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较之前作,《二马》在创作心态上有显明的发展和超越,这便是创作动机的明确而深刻;忧世伤生作为其创作心理的主导型因素,已牢牢锲入其创作心态,成为推动写作进程的恒定力量。《二马》创作动机和心态上的“新变”趋向,不但意味着文学观念的提升和成熟,而且深深制约着《二马》的文本操作方式,使之在叙事方法和技巧上出现了空前的“革命”色彩:在这个意义上,《二马》应该作为老舍小说创作历程的第一座“界碑”而得到确认。  相似文献   

20.
张金凤 《科技信息》2013,(5):265-266
老舍的著作中,塑造了许多女性形象,大致可以分为气质纯真秀美且富有灵性的女性,家庭恶妇女形象,符合传统道德规范的新式女性和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女性。生活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时期的老舍,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接受了现代文明的洗礼。因此老舍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表现出了深层的文化心理倾向——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尤其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对西方文化的怀疑和排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