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中国夜间经济十佳城市——福州市为例,依托POI数据和夜间灯光数据以及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福州市夜间旅游空间布局、业态集聚特征,并且以夜间灯光数据和POI耦合结果为依据提出业态布局特征的优化对策.研究发现:(1)福州市的夜间旅游业态布局显现出由中心城区集中向远城区蔓延,多核引领模式的发展规律;(2)区域业态发展失衡,热点区域的夜间旅游业态均衡发展,次热点区域多由单一业态引领;(3)对灯光数据和POI数据耦合发现,两者耦合效果较好,可以看出夜间旅游业态分布格局大致是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发展,总体格局呈现为东聚西散的发展态势;(4)福州市夜间旅游业态总体分布格局是人地相互作用的结果,依据热点区域和耦合结果来看,总体分为三大板块——核心旅游板块、次级旅游板块、延伸旅游板块,并按照各自区域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武陵山特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耦合关系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贫困地区脆弱生态环境与贫困的耦合关系是统筹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前提.以典型特困连片区——武陵山特困连片区为例,从地区生态问题出发,利用空间主成分分析方法剔除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对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生态建设—扶贫开发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了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结果表明:研究区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耦合协调程度较低,国家级贫困县多为扶贫开发落后型,非国家级贫困县以生态建设落后型居多.研究得出了在扶贫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构建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转型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模型和空间分析方法探究河南省县域经济与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的空间特征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河南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明显,中西部地区为经济增长热点区.欠发达农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得到提升,部分县域由冷点区转化为次冷点区.(2)河南省县域乡村转型空间相关性显著,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不一致.乡村转型热点区分布在中部农区和豫西南部分县域,县域经济增长中心为乡村转型的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3)河南省县域经济和乡村转型发展水平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耦合空间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对两者耦合的制约作用较为明显.(4)结合人均GDP划分出低水平耦合型、拮抗型、磨合型及协调型4种类型,超过80%的县市经济发展与乡村转型处于耦合状态.  相似文献   

4.
研究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特征,为星级酒店业空间布局提供理论参考.该文基于2010—2019年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指标数据,通过熵值-耦合协调模型测算综合评价指数与耦合协调度,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揭示耦合协调度时空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 空间等级性:耦合协调度由东部沿海地区经由中部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递降.2) 空间地带性:耦合协调度次高值以上区域为东部沿海地区;中值区为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并围绕三区域动态调整;次低值区总体缘中值区周边插值分布,形成“T字形”空间分布格局;低值区长期聚集在甘肃、宁夏、青海和西藏等地区.3) 空间聚集性:耦合协调度全局正向空间聚集性和局部空间聚集性显著,冷热点分布具有规律性.4) 空间方向性:耦合协调度重心总体有自东向西迁移趋势,在空间上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并向东—西方向倾斜.协同路径包括: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规模调控;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发展效益提升;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空间结构优化;星级酒店业与旅游流系统结构改善.给出的建议为:强化星级酒店业开发建设政策调控力度;提升旅游市场规模与推动优质旅游发展;建立省际旅游合作与区域旅游协作机制;提高星级酒店服务质量与优化服务供给.  相似文献   

5.
融合熵权法和层次分析法的优势,在构建长江经济带“经济-土地生态质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研究2012年、2015年、2018年3个时点上长江经济带115个地级单位的经济和土地生态的时空动态特征,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两者的耦合关系.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指数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分布特征,且呈现前期新一线城市的发展速度较快,带动后期连片式发展为主的特征;2)土地生态质量的空间格局整体上呈现中、西部地区优于东部地区以及大范围面状分布的特征;3)因耦合协调格局与经济发展格局存在内部一致性,故长江经济带耦合协调状况呈现“东高西低、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整个经济带两系统互动效用的最优地区,而耦合协调低值区域的分布比较分散,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云南省西南部、四川盆地、中部地区的湖南省湘西地区.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乌蒙山区县域“三生”空间功能间的时空特征与互动关系,研究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鲁甸县2009、2014和2018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库和DEM数据作为基础数据源,采用耦合协调度与反距离权重插值法,解析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性,并分析不同海拔、坡度和坡向“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面积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生产功能为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衡;生活功能主要以带状和点状分布于研究区坝区、农村居民点与建制镇,随时间的推移逐渐趋于集中;生态功能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西北部和中部富集林地和草地的高寒山区,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互补性。2)研究区“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呈现5种类型,以高度协调区与中度协调区为主基调,空间上呈现出中部和中南部较高的格局特征,时间尺度上变化特征较小,仅西南部增加几块团块状低耦合协调区。3)在地形特征上,2009和2014年耦合协调高值区分布于2 000~2 500 m海拔之间,2018年则在海拔2 500 m时耦合协调度高值区面积占比最大;以坡度在小于5°时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区组合所占国土面积最大,随坡度的增加,耦合协调度等级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7.
选择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的福建省龙岩市作为研究对象,在定量识别乡村三生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趋势分析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对2012年、2014年、2016年、2018年龙岩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具体分析,探讨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化发展特征及耦合协调差异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龙岩市乡村三生空间功能呈“高耦合,低协调”状态,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发展不均衡,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影响耦合协调关系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森林覆盖率和农作物播种比例;随着时间的演变,区域的生态因素对乡村三生空间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影响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8.
基于秦巴山区旅游资源调查数据及各市(州)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数据,分析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构建旅游资源和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并探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及成因。研究发现:秦巴山区旅游资源空间集聚明显,形成了沿江河和山系分布的"一带三区"旅游资源富集区,且人文类旅游资源多沿江河分布;秦巴山区旅游发展业绩与资源总体分布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相关性,以高度耦合和中度耦合为主;旅游资源分布和旅游经济还没有完全在空间上达到良性共振,旅游资源滞后型、旅游经济滞后型均存在;秦巴山区旅游资源分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度、耦合协调度等均存在显著的地域空间差异,呈现从东向西逐渐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北盘江流域经济贫困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揭示其空间格局,基于遥感数据及统计资料,构建北盘江流域乡镇单元的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评价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经济贫困与生态脆弱性的空间格局及耦合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度贫困以上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40.54%,贫困程度较重的乡镇主要分布于东南部、中部及六盘水一带的西北部地区,有一定聚集性。2)生态脆弱性等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由东至西生态脆弱程度愈加严重。中度以上脆弱性的乡镇仅占全部乡镇的30.41%,生态脆弱程度处于偏低水平,各类型分布具有明显的集中性。3)耦合协调类型占全部乡镇的83.24%,处于优良的耦合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差异类型分布连片且集中,失调差异类型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东部。研究可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提供一定理论支持,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王薇  刘惠 《甘肃科技》2023,(3):50-57
分析我国公共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水平,从不同维度进行特征描述,为衡量区域间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提供参考意义。以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揭示2011—2020年公共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特征及区际差异。结果发现:公共卫生服务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增速逐步放缓;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大幅提升—小振幅波浪式变化”特征;在空间尺度上二者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在内部“趋同”和“分异”特征共存,按照耦合协调均值可排序为:东部>西部>中部。  相似文献   

11.
科学认知县域城镇化发展质量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可为促进县域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8-2018年贵州省83个县域单元面板数据,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3个维度构建了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冷热点分析方法探析贵州省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水平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18年贵州省各县域单元城镇化质量呈持续上升态势,其中城镇化质量中等别的数量不断增加,低等别的数量持续下降,但高等别的占比仍然偏低.(2)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内在耦合协调水平偏低且区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稳步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六盘水市区、遵义市区以及仁怀市,缓慢提升型主要分布在贵阳市区周围以及沪昆高铁沿线,低水平保持型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东南部和西南部.(3)贵州省县域城镇化质量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城镇化质量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贵阳-遵义沿线区域;城镇化质量热点区域保持在贵阳、遵义及其周边区域;次热区域毗邻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中地区;而冷点区域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贵州省应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抓手,补齐社会发展短板,持续提升县域城镇化质量和努力缩小区域差异;夯实黔中地区对贵州省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优化县域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2010—2020年的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空间自相关、地理探测器等模型对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协调水平、空间集聚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均呈逐年上升的变化趋势,但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攀升,多处良性耦合阶段,协调类型以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为主;耦合协调度在东西方向上一直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北方向上则由“中部突出、南北部塌陷”向“中部高、南部次之、北部最低”的空间分异格局演变。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效应不强,且局部区域的空间异质性随时间的变化程度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政府调控能力和劳动力要素是影响两个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其中政府调控能力同其他因素的交互作用力最强。城市韧性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联性研究有助于为长三角城市群统筹抓好风险防控和土地集约利用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中国其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耦合协调度模型、障碍度模型剖析2011-2021年黄河流域生态旅游与乡村振兴耦合协调的演化特征及障碍因子.结果表明:1)发展水平持续上升,但存在空间异质性特征,均呈现出“上游低下游高”的分布格局.2)2011-2021年耦合协调度呈持续上升态势,耦合协调类型实现了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的转变.在空间格局上,耦合协调度上游低下游高.3)生态旅游资源和生态旅游环境是制约其耦合协调度提升的主要因素.黄河流域不同地区的障碍因子存在较大差异,且各障碍因子对不同地区的制约作用也有一定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城市化之间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在对城市化发展与土地集约利用相互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以河南省为研究区域,建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均方差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引入耦合模型,计算出河南省除济源市之外的17个省辖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城市化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发展度,并分析了其空间格局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河南省17个省辖市中大部分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和城市化的协调度不高,其中有11个城市属于较低水平或低水平协调.(2)从城市化发展类型来看,17个省辖市中有6个属于超前型,8个属于滞后型,只有3个属于同步型.(3)从协调度的空间格局分布和形成机制来看,由于各地区间的城市化发展水平和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差异,耦合协调度呈现出片状分区集聚的特征,高水平和较高水平协调地区主要集中在郑州和许昌以及与它们相邻的西部和北部地区;较低水平协调区分布在南部和东部地区以及北部的安阳、鹤壁和焦作;低水平协调区仅分布于东北部的濮阳市;不协调地区在河南省没有分布.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经济发展子系统和基本公共服务两个子系统建立二者协调度评价体系,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17地市2004年与2013年2个时间截面的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的协调关系、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全省经济在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下,城市间经济差距呈扩大趋势,自东向西形成明显梯度格局.2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城市间差距亦呈扩大趋势,但差异小于经济发展的地市间差异;空间上呈自东北向西南差异递减、"双核"结构仍在强化的特征.3经济发展与基本公共服务协调度上升,但协调度空间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耦合特征,协调度从高到低依次为半岛地区、鲁中地区、鲁西北地区、鲁南地区.  相似文献   

16.
采用熵权法、DEA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5—2013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效率,以及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从而得出研究区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变化趋势、耦合协调类别和类型,同时探索其时空特征.研究认为:2005—2013年,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类型虽以倒"U"型为主,但发展水平总体上升;"经济带"沿线中部和东部城市以规模报酬递减为主,西部以递增为主.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效率的耦合协调度指数波动变化,耦合协调类别在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间交替变化;协调类型为经济滞后型;其耦合协调空间特征呈现出从东到西高低相间分布的格局.最后,提出注重经济优化提升是研究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基于 DMSP/OLS 夜间灯光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及其他与人口分布相关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因子, 在中尺度区域上研究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及应用。以京津冀地区为研究区, 首先获取2010 年京津冀地区人口普查数据; 然后基于各个相关因子(公路、铁路、河流、坡度、土地利用和夜间灯光)计算概率系数; 最后综合各种输入变量和概率系数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把人口普查数据分配到各个像元上。用城市人口普查数据对分配结果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为: 京津冀地区2010 年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结果在城市尺度上的校验准确率可以达到74%以上。此检验结果表明该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的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中尺度区域人口统计数据的空间化。  相似文献   

18.
工业地价对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整理四川省183个县(市)区的工业用地交易数据,构建基于MATLAB全局趋势分析与克里金空间插值的工业地价时空演变数字模型,采用熵值法与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全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寻工业地价与区域经济、土地取得成本间的协调平衡关系.结果表明:1)四川省工业地价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偏低,总体呈现不协调的状况;除"成都地区"外,省内其他地区耦合协调度均低于0.4,地域空间分异现象明显.2)四川省工业地价与土地取得成本间普遍呈现不平衡状况,平均工业地价小于土地取得成本的区域占比66.66%,工业地价水平与土地取得成本之间的矛盾明显.3)四川省工业地价区域耦合协调与平衡状况为区域协调成本平衡型、区域协调成本失衡型、区域失调成本平衡型、区域失调成本失衡型4种类型,其中区域协调成本平衡型分布最少,区域失调或成本失衡型数量较多,应尽快建立协调平衡的省内工业地价体系.  相似文献   

19.
城市中心区的各功能业态聚集与分散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结果,其合理布局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高精度的中心区三维空间数据及城市兴趣点(POI)功能业态数据,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空间强度、密度、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性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在空间形态呈现由中心至外围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四个功能业态分布集中在大小西门商圈;通过GMI方法分析得出居住型功能区与空间强度、空间密度和空间高度的耦合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生产型功能区;通过遴选得出高显著相关性地块和低显著相关性的“问题”地块中存在问题,为未来城市更新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五大发展理念与职能三要素为支撑构建城市等级和职能结构的评价模型,并将两者纳入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测度,分析长江流域城市等级与职能耦合协调性.研究表明:(1)从城市等级与职能单指标来看,等级体系整体呈现出“自下而上”综合水平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在长三角地区形成了多子系统以上海为首,集聚程度高且强的反“C”形分布特征;职能结构综合指数三要素均衡发展(上海、成都等)、双要素支撑(武汉、苏州等)与单要素基底衬托的三级体系,空间分布上在流域东北部形成一片高水平集聚的“角形片区”;(2)从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看,耦合度与协调度的水平分布出现较大的反差,整个流域耦合协调性表现为86%的优质耦合与80%的轻度协调并存的分布差异,即大多数城市的耦合度处于非常高的水平,而协调度则处于非均衡发展的状态.只有类似于上海、武汉、重庆等高水平、大规模的城市才具备“双高”的统筹能力;(3)从耦合协调度的组合类型来看,绝大多数城市的等级与职能的耦合协调类型都为高耦合低协调,处于非理想的发展状态,未能产生较好的“共振效应”;(4)从影响因素看,耦合协调度主要受发展阶段、战略规划、区域分工与对外开放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