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分析接触器的动态过程建立数学模型.针对接触器动态过程的研究,设计了一个基于激光位移器的交流接触器动态测试系统.该系统能对接触器动态过程的位移、速度、弹跳和电压等参量进行同步采集,具有高速和高精度等特点.通过该动态测试系统可得到合闸相角、输入电压与接触器动态过程的关系,为优化接触器动态过程提供依据,可以减小合闸末速度,减少触头弹跳,提高接触器工作性能,延长其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接触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系统通过在接触器上安装动铁心位移传感器,实现接触器在闭合过程中实时跟踪动铁心运行信息的闭环控制.在动静触头开距内,接触器线圈电流采用电流滞环斩波PWM控制技术,配合位移传感器跟踪动铁心的运行信息,通过实时改变接触器的线圈电流来控制接触器动触头的闭合速度,实现接触器闭合软着陆,减少动静触头的闭合弹跳.  相似文献   

3.
为了得到交流接触器触头弹跳行为规律,从机械振动角度出发,建立了触头弹跳运动微分方程并进行了求解,通过ADAMS/View交流接触器样机模型,将用户自定义的改进型遗传算法与动力学分析软件相结合,并选择相应的机械参数作为设计变量,对接触器触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后的触头弹跳时间和最大位移分别降低了89%和93%.最后使用激光测距仪进行的实验结果与仿真误差在2%以下,验证了遗传算法与ADAMS软件相结合的优化设计方法在接触器参数优化问题中的优越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电磁继电器和接触器典型触头系统的受力和形变分析,找出触头接触压力与 触头超行程及触头系统刚性间的定量关系,为电器设计提供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5.
转动式交流接触器动态过程分析与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CJ24-100型交流接触器的动态特性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在0°~180,°当合闸相角为0°时,将获得较好的效果.通过分析影响其动态特性的主要因素,提出转动式交流接触器的最佳控制方案.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基于LabVIEW软件的系列交流接触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系统,该系统由动态特性计算与动态特性分析两个模块组成.动态特性计算模块用于计算不同电压、合闸相角等参数下动态磁链、线圈电流、运动速度、吸合时间等动态特性,为分析交流接触器最佳动作过程提供依据.利用动态特性分析模块可以仿真不同工作情况下的电流特性、吸反力配合特性、触动时间、吸合时间、末速度等特性,同时具有计算起动容量、线圈绕组温升等功能.通过实验验证了仿真分析系统的准确性和可行性,并对比分析线圈匝数、线径对接触器动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智能交流接触器作为一种新型电器,使接触器的性能指标大大提高.作者采用三维电磁场计算软件对接触器触头系统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使接触器具有更加合理的触头系统.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弓网系统动态接触压力的变化规律、实现弓网接触压力的最优控制,开展了大量的弓网接触压力特性实验,应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弓网接触压力的统计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弓网系统的动态接触压力呈周期性波动变化,并且符合正态分布.动态接触压力的波动范围为平均接触压力加减三倍标准差,该波动范围随着运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弓网系统的振动频率与运行速度和静态接触压力有关.  相似文献   

9.
对直动式交流接触器中的触头系统在动、静铁心吸合过程中所引起的两次振动就其振动特性和系统响应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得出了触头系统的响应规律及动触头的最大弹跳量和衰减情况。通过实例计算,结果与文[3]的实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小容量智能交流接触器,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控制方案,采用3台分立的磁保持继电器作为智能交流接触器本体,进行三相电路的智能控制.将粒子群算法引入该产品的优化设计中,使其具有更加合理的电磁机构与动态特性,进一步减少了在吸合过程中产生的触头弹跳和铁心撞击,实现了吸合、吸持、分断过程的动态优化控制,提高了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11.
设计一种智能接触器高频激磁动态特性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传统工频交流或直流激磁下的数据采集,同时也可以满足智能控制时高频激磁动态数据的采集.在此基础上结合电磁机构驱动电路,提出根据驱动电平信号及前端滤波电容的低频电压来合成线圈高频电压的方法.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合成方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影响合成精度的因素.该方法不仅大幅降低了采集系统的硬件成本,更重要的是便于实现智能接触器高频激磁下磁链计算方法的嵌入式应用,为接触器动态特性在线监测及探索新的智能控制方案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以ds PIC为控制核心的交流接触器数字化控制技术.对BUCK电路进行改造作为线圈供电主回路,分别利用数字PI和流限开/关,实现了线圈电流的闭环控制,使得吸合过程的吸反力合理配合,减小触头和铁芯的弹跳与碰撞,提高电寿命.可靠吸合后,切断PWM斩波信号,转入直流低压运行,能耗小、无噪声.分断时,采用负压控制,线圈能量被快速吸收,提高了接触器的分断速度.通过PROTEUS软件对吸合、吸持和分断过程进行仿真,有助于智能控制模块的设计及控制方案的分析.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数字化控制技术改善了交流接触器各项性能指标,具有较好灵活性、通用性.  相似文献   

13.
智能交流接触器电磁机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智能交流接触器的工作特点,编制动态计算程序,对其电磁机构的动态过程进行详细计算,并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通过分析影响接触器动态过程的主要因素,提出智能交流接触器的最佳控制方案,为进一步完善智能交流接触器的产品设计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对炭黑-碳纤维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的伏-安特性进行了DC/AC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种导电复合材料具有非欧姆特性,电压与电流之间具有非线性关系.交流测试情况下,当交流电激励频率变化较小时,输出电流基本不受影响;而当频率变化较大时,输出电流发生了较明显变化,电流随着频率的增大逐渐增大.由此可知试样的电阻抗随着交流频率的增大而不断减小.在炭黑-碳纤维硅橡胶导电复合材料的导电体系中,隧道导电(电容阻抗)与搭接/接触导电(电阻阻抗)同时存在,隧道电流是非欧姆特性及频率增大时阻抗减小的主要原因.结果分析表明:对该类导电复合材料进行电阻(抗)测试时,需了解所使用测试仪器的激励电源模式.  相似文献   

15.
非接触交流调压器利用晶闸管移相控制可方便地调节输出电压的有效值,由于其采用非线性控制方式,使得输出电压和电流存在大量的高次谐波。通过对非接触交流调压器工作过程的分析,推导出其数学模型。编写了计算机仿真和高次谐波计算程序,仿真和计算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6.
并联型接触器由于各支路电流分配不均匀现象导致其扩容系数与并联支路数不匹配,为研究触头电流的分布特性,本文通过对单相和三相并联型接触器触头回路的等效电路分析,考虑各相接触器之间的电磁影响,基于电磁感应定律推导各支路电流分布规律模型,确定了各支路电流的大小关系;利用Maxwell软件建立并联型接触器触头模型,与Simplorer软件进行联合仿真获取接触器并联运行时各支路触头电流曲线,仿真结果与电路分析保持一致,验证了电流分布规律模型的准确性,进而根据仿真结果推导出扩容系数;后续探讨了影响触头电流分布特性的相关因素,为设计并联型大容量接触器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基于铁磁性材料在磁场作用下具有的磁、力学特性,推导了磁致伸缩无损检测技术在管道中检测导波模型.在静态偏置磁场和通过传感器激励线圈交变电流形成的交变磁场作用下,管道中产生弹性导波,由弹性导波运动方程,推导其位移表达式,由位移求出应变.根据逆磁致伸缩效应,应变导致磁感应强度的变化,其变化引起穿过接收线圈磁通量的改变从而推导出感应电压表达式.由此建立了作用在激励传感器线圈上的电流与接收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为磁致伸缩效应用于无损检测提供了检测理论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